園丁與木匠 -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艾莉森·戈普尼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也是這個領域全世界最頂尖的學者。她不僅是一位實驗心理學家,還是一位哲學家。她一生的研究都圍繞兒童、兒童的成長以及兒童的認知展開。代表作:《孩子如何思考》《孩子如何學習

本書帶你走出傳統「讓孩子成才」的教養誤區,告訴你養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體的教養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你與孩子的關係怎麼樣。高手父母與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於你是園丁,還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為孩子搭建成長生態。《園丁與木匠》直擊當代父母焦慮的核心根源,給你教養思維的全新升級。


童年的進化

作者認為,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很多父母糾結用什麼方法來教育孩子,比如是不是和孩子一起睡、還是讓他單獨睡,多長時間做作業、多長時間玩耍,沒有任何科學證據顯示這些育兒技巧的細節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有任何的影響。所以,作者說好的父母就要像園丁種花一樣,本質是愛。這種愛的目的,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使孩子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那我們為什麼要做父母?照顧孩子既不容易,又累得要命,大多數人卻樂此不疲。為什麼?是什麼讓這一切都值得?這不僅僅是個人或生物學層面的問題,也是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問題。在人類歷史上,照顧孩子從來都不僅僅是親生父母的事情。從一開始,它就是任何人類社區的核心項目。今天也依然如此,比如教育,就是一種廣義上的兒童照顧機制。

我們為什麼要有孩子呢?其實我們都知道直接原因,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嬰兒從何而來?童年是動物賴以生存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動物需要依靠別人,尤其是父母來滿足它們最基本的需求。嬰兒似乎是無用的,甚至可能比無用更糟糕,因為成年人必須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維持他們的生命。

父母無私的利他主義有一個明顯的解釋,就是孩子繼承了父母的基因。但這仍然是個謎。如果一個生物體有能力,也有生產下一代的潛力,為什麼不讓孩子一生下來就馬上達到這個階段呢?事實上,許多動物的童年都非常短暫。

比如,大多數的魚,它們幾乎一出生就完全發育成形,不需要父母的照料。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這樣呢?即使是最無私的父母有時也會問,我們為什麼不能這樣呢?這是一個特別重要也非常令人困惑的問題,因為人類進化中一個不容置疑的觀點是,人類的童年確實比其他動物漫長了很多。哺乳動物已經有了比無脊椎動物和魚類更長的童年,6靈長類動物的童年也比其他大多數哺乳動物要長,但即使是我們的近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7也比我們的童年要短得多。 黑猩猩在3~4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活動了,8在8~9歲的時候就已經性成熟,在10~11歲時就有了第一個幼崽。人類,尤其是覓食者,在18歲左右才開始要孩子。總的來說,人類兒童的依賴性至少是黑猩猩幼崽的1.5倍。這還只是在覓食者的社會背景下,更不要說還要付房子首付的今天了。年幼的黑猩猩從7歲開始帶回家的食物就跟它們吃掉的一樣多了,覓食者的孩子直到15歲才能做到,就更不用提現在大學高昂的學費了。

對一個物種而言,為什麼要讓你的下一代這麼脆弱,需要這麼長時間依賴於你呢?過去十幾年來,進化生物學上一個有趣的發現:不同的物種,未成熟期越長,大腦更大,成年後就越聰明,越靈活,越善於學習。

比如,有袋動物短尾矮袋鼠,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西部海島的有袋動物,你拿它跟美洲親戚弗吉尼亞州負鼠相比的話,二者重量差不多,但比起短尾矮袋鼠,弗吉尼亞州負鼠在媽媽的袋子裡待的時間要長得多,它們的父母要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而它們的大腦也要大很多。 再比如,鳥類。鳥類學家很早就根據離巢的早晚把鳥類分為早熟性的和晚熟性的兩種。早熟性的包括雞、鵝、火雞等,它們成熟得很早,一兩個月就成熟了,它們也有一些非常擅長的事情,比如啄吃的,但除此之外,它們就非常笨,因為不會學習。晚成熟性的鳥,比如烏鴉和鸚鵡就很聰明,有的甚至比黑猩猩更聰明。比如南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島上的新喀鴉,這種烏鴉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成熟,也就是說,那兩年的時間裡它們都得靠父母餵養,按鳥類的壽命來說是很久了,但新喀鴉非常聰明,不僅會使用工具,還會設計和製造工具。

網絡上曾經流傳一段新喀鴉吃昆蟲的視頻,新喀鴉寶寶跟着媽媽學怎麼用棕櫚樹葉做成棍子,一次次把棍子伸到瓶子裡去卷昆蟲,玩得很開心的樣子,新喀鴉媽媽就在邊上抖着腿看着,然後把自己挖出來的昆蟲餵給它們吃。大腦會消耗身體大量的能量,但擁有一個強大的大腦又有助於物種更好的生存,意味着你有充足的餘地發育出更大的大腦,從而投資一個更長的童年,幫助你的後代再長更大一點的大腦。而人類,就處於這個譜系的終端。

我們有最長的未成熟期、相對最大的大腦容量以及最強的學習能力,人類的成年人也投入最大的時間和精力來照顧他們的孩子。人類的大腦在剛出生的那幾年裡非常活躍。大人的大腦也消耗大量的卡路里,有時候你坐着什麼都不干,也有20%的卡路里流向大腦,而孩子在四歲以前,66%的卡路里都走向大腦,比其他任何時期都多。事實上,為了彌補大腦如此巨大的消耗,這段時期的孩子不得不減緩身體的發育。

我們這樣一個物種,註定要應對環境中最大程度的變化性與不可預測性,而我們的童年就是一種核心的適應策略——我們巨大的大腦以及漫長的童年,都是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保護性的時空,讓他們能不斷試驗出新的想法和行為,每一代人都創造出一個略微不同的世界,並超越前人。

進化的目的就是製造差異,差異才有生存與繁榮的機會,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孩子、有童年,就是為了他們能負擔得起這樣的大腦——一個在不可預測的環境裡,善於應對變化的大腦;一個非常擅長學習、變化,而不擅長於計劃、行動的大腦。

童年天然就是一個極具可變性、可能性且充滿了探索、創新、學習和想象的時期。尤其是人類的童年那麼漫長,就更加如此。但是,我們卓越的學習和想象能力也是有代價的。在探索和運用、學習和規劃、想象和行動之間,處處存在着權衡。養育者的工作不僅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受保護的空間,讓他們探索、學習,並搞得一團糟,也要引導孩子從無序的探索轉向有序,讓他們擁有嶄新的屬於成人的能力。

所以,做父母就像做一個園丁,照顧孩子就像照顧花園。我們是要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穩定的保護空間,讓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發展。我們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讓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們的工作不是告訴孩子該如何玩,而是給他們玩具,然後在孩子玩完後再把玩具撿起來。我們不能逼孩子學習,但可以讓他們自己學習。

愛是持續進化的保障

如果照看孩子不是像教養理論中所說的是一項工作,而是一種愛,那麼,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呢?除了「我們愛孩子」這句陳詞濫調,我們還能把它說得更具體一些嗎?作者說,人類對孩子的愛是獨特的,由一段獨特的進化歷史所塑造,並且影響了人類許多其他的情感與關係,比如夫妻之間的愛、祖輩之間的愛。

人類關愛孩子的「三面手」把我們與靈長類近親們區分開來。第一種是配偶關係,戀人在深愛對方的同時,也深愛着他們共同的孩子,父母皆是如此。第二種是祖母這一角色,絕經期後,人類女性往往還有數十年壽命,這讓她們可以照顧孫輩。這一現象在靈長類動物中絕無僅有。第三種被稱為「異親」,我們在照看自己的孩子之外,還會幫忙照顧別人的孩子。其實,父母、祖父母、路人甲,都對人類幼兒表現出那樣喜愛的態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人類現象。

父母

父親參與照顧孩子這件事情在動物界是很罕見的。事實上,配偶關係本身就是一種異類的存在。DNA 的新證據顯示,幾乎所有動物都有多個性伴侶,構成固定配偶關係的動物很少,鳥類中有一些,但哺乳動物中極少,猿類中只有長臂猿和人類。

人類這種配偶關係是怎麼發展出來的呢?對男性來說,「四處播種」,是比較符合進化原則的,這樣有利於基因傳播;但從女性的角度來說,選擇攻擊性較弱、又能對孩子有較多投入的男性,則更符合她的利益。於是,那種看上去比較軟弱但有愛心的男性就有了進化優勢。所以,人類的配偶關係與父方投入之間是有很大關聯的。

即使從本能的感受來看,浪漫的愛情與父母愛孩子之間似乎的確有一種深刻的關聯。它們當中都有一種類似幻覺的東西。父母看自己的孩子總是最好的,這也都是由催產素驅動。大腦中分泌的催產素和相關的化學物質負責產生愛、依戀以及溫暖的情感。

人類對孩子產生情感必須有長期照顧的經驗本身。在不同的情境下,人類父親可以全然投入,也可能對孩子漠不關心。其中的關鍵似乎取決於他們照看孩子的經歷。如果父親必須要親自照顧嬰兒,那他們更可能會和孩子產生紐帶關係,從而更積極地投入。有研究表明,父親在照顧嬰兒的時候會降低睾丸激素的水平,也就是說降低了攻擊性與憤怒的情緒。

祖父母

祖父母尤其是祖母參與照顧孩子,在整個動物界是真正絕無僅有的。事實上,祖父母的存在本身從進化上看也是一個異常,大部分物種是沒有祖父母的,一到了生殖年齡終結,它們就死掉了。關於人類祖母照顧孫輩有一個解釋是說,當孩子的需求到了一定的程度,幫助照顧同樣攜帶自己基因的孫輩,就比自己多生幾個孩子更符合進化的策略。

這也能解釋人類女性絕經的現象。人類學家克里斯滕·霍克斯提出了她所謂的「祖母假設」。絕經後的女性壽命越長,就越能幫助她們的女兒和孫子輩,從而促使更多孫輩子女出生。也就是說,很可能是祖母的投入,確保了童年的存在,確保一個孩子可以未成熟這麼久。如果你看狩獵採集部落,你會看到正是祖母的照顧讓那些兩三歲的孩子能順利活下來。

異親

很多時候,我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人類的父親為子女的成長做出了很多貢獻。家族成員里,像祖父母也發揮了作用。但人類似乎天生就會照顧孩子,即使是與孩子沒有直接關係的人。而事實上,這可能在塑造人類進化方面非常重要。

比如,作者帶着一歲的孫子奧基去農貿市場,一路上好多人都忍不住跑過來逗弄小孩。而黑猩猩就絕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如果一隻黑猩猩的媽媽看到有其他黑猩猩這樣靠近它的孩子,它會上去拼命的。動物界裡「共同哺育」的現象極為罕見。

美國生物學家莎拉·布萊弗·赫迪最早提出了共同哺育的理論。她認為,這種現象在人類進化的早期就出現了。自從人類遷移到大草原,開始生出體型相對較大的嬰兒,我們就需要互相幫助。當你出門狩獵或者採集的時候,我幫助你照顧你的孩子,那麼下次輪到我出去狩獵或者採集的時候,我也能指望你做一樣的事情。我們的孩子如此脆弱無助,如果沒有這種互助互利的機制,我們作為一個群體根本不可能生存下來。

赫迪認為,一開始,這種需求可能比較簡單,只是為了在長途跋涉中運送體型較大的嬰兒,但這種策略一旦開始,其他可能性也隨之而來,比如更長時間的未成熟期、更大的大腦、更好的學習能力。

孩子如何學習

作者認為,在理解真實世界,包括人的層面,兒童的思維方式類似於科學家:觀察、假設、推理、實驗、求證,從而了解世界的因果關係,並對這個世界的可能性保持足夠的開放態度。根據她的研究,兒童很早就懂得揣摩母親的心意,並根據對方的回應發展出「內在運作模式」。

比如,安全型嬰兒斷定照顧者會儘快安撫他們,會迅速恢復良好感覺;逃避型嬰兒認為表達痛苦只會引起更多的不幸;而焦慮型嬰兒則不確定安撫會不會奏效。對嬰兒來說,沒有什麼比學習這個更重要,因為在整個童年期間,他們必須完全依賴照顧者才能生存,沒有照顧者也就沒有所謂童年。

兒童對假扮、假裝遊戲的熱衷是一件讓人費解的事情。三歲的兒童在想象世界中度過的時間,遠遠超過在現實世界。無論堆積木、按下百寶箱的按鈕、玩過家家,遊戲本身沒有明顯的重點、目的或者功能,它不是對未來生存技巧的預演,但這些無用的行為具有一種特殊的、典型的人味,而且很有價值。

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他們在利用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了解,也就是他們的「科學理論」,來想象這個世界可以有什麼樣不同的模樣。而在構想一個虛構世界時,他們的方法類似於小說家或者戲劇家。

作者在書中提到,「隨便看一下周圍的東西,房間裡的每一件東西,杯子、椅子、電腦,都曾經只是停留在想象世界裡的東西。連人也是如此。我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個哲學家,一個無神論者,一個女性主義者,一開始都只是一個小女孩的想象而已。但現在,這些都是真實得不能再真實的東西。這是人類心智最擅長的東西,將想象變成現實。」

作者認為,發現世界的真相,也就是理論,與創造新世界,也就是想象,這兩種根本能力共同構成了人類最重要的進化優勢。這兩種能力,告訴我們什麼是真的,而且告訴我們什麼是可能的,以及怎麼能夠到達那個可能性;當兒童學習和想象的時候,他們是在利用已有的知識創造新的可能性。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專心致力於學習這世界上的一切,以及想象這個世界還有哪些不同的可能性,等到長大成人,我們就把自己學到的和想象出來的付諸實際。童年,一段被父母之愛保護着,專門用於學習、遊戲與想象的時光,因此被賦予了深刻的意義。因為它的存在,人類跳脫了進化的限制,而擁有了生生不息的創造和發明能力。所以,父母之愛的本質從來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關係,一種特殊的愛的關係。

作者認為,「我們對孩子的愛,以及孩子對我們的愛,都是無條件的、親密的、深刻的,充滿了感性的直覺。作為父母,我們最大的獎賞不是孩子的成績或獎盃,甚至不是他們的畢業典禮或者婚禮,而是與那個孩子在一起時那種分分鐘的喜悅,以及那個孩子與你在一起時那種分分鐘的喜悅。」

你以為孩子總愛胡亂地打鬧?其實孩子在學習社交互動;你以為孩子在安靜地玩玩具?其實孩子是在探索世界奧秘;你以為孩子因為無聊才問為什麼?其實孩子是在尋找答案。

園丁與木匠 導圖
園丁與木匠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