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毅-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安傑拉•達克沃思,曾作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研究員獲得其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博士學位,目前為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她於2013年榮獲美國麥克阿瑟獎。2013年,達克沃思進行了名為「堅毅:釋放激情與堅持的力量」的TED演講,並獲得了全球各界人士的關注。截止目前,其點擊量已超過1000萬。此外,她也是非營利性組織「性格實驗室」的聯合創始人,此機構旨在發展、宣傳並支持提高學生成績及心理健康的干預項目。


很多人認為,成功的要素在於智商和情商。但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副教授安傑拉·達克沃思認為,堅毅的品質對成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這本書里,安傑拉·達克沃思為我們介紹了她的研究成果,並給出實操性的方法,對我們如何提高自己的堅毅指數給出了建設性的答案。本書讓我們看到了關於成功的另一面,那就是: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在挫敗中不斷磨鍊自己,成為一個堅毅的人,從而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堅毅到底是什麼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你是一個天才嗎?或者,你認為你很聰明嗎?對大多數人來說可以接受自己不是天才這一事實,但是並不認為自己不夠聰明。很多人認為,成功的要素在於智商和情商。但是,作者認為,堅毅的品質對成功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那到底什麼是堅毅呢?

定義

作者給出了一個公式:堅毅=激情+堅持。堅毅由兩個部分組成,激情和堅持,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沒有激情只有堅持,你肯定會過得很痛苦。我們經常會聽到天賦這個詞,任何人取得一點兒成績都歸功於天賦。但事實上,當我們的過分強調天賦的時候,就會淡化其他因素。


比如,很多人在比較希拉里·克林頓和比爾·克林頓時說,這兩個人都是非常出色的溝通者,但是,比爾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而希拉里則必須努力改變自己才能進入角色。儘管他們沒有直說,但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這句話的含義是:希拉里永遠無法與比爾相比。

為什麼我們的潛意識都偏向於對人做天賦上的解讀呢?那是因為當我們看不出經驗和訓練是如何讓一個人達到明顯超出常態的卓越水平時,我們就會自動給那個人貼上「天才」的標籤。而事實是,堅毅的品質才是成功的關鍵性因素。而堅毅的品質是靠激情和堅持,只有你熱愛一件事,然後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在作者看來,激情不是剎那間的決定。激情需要時間去慢慢發現。在這個階段,開心比努力更重要,我們關注的是自己願意不願意投入精力,而不是一上來就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換句話說,即使是最有成就的專家,也不是從開始的時候就會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一本正經的深耕下去,世界上沒有一項工作或者事情,是可以讓我們百分之百滿意的。但是,我們仍然有權利去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激情也不是從小就決定的,我們並不會從小就會決定以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它需要我們不斷地摸索和嘗試。當然光有激情並不行,還需要堅持。很多人往往都會半途而廢,剛開始無比興奮,但到最後就會無精打采,被新的興趣勾走了注意力,虎頭蛇尾。


舉個例子:


作者在沃頓商學院做演講。會後,一個企業家沖了上來,激動地表達自己對堅毅的認同。他說自己就是個特別堅毅的人,在一年的時間裡,為了創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熬了好幾個通宵去籌集資金。真是這樣嗎?不一定吧!堅毅更關注持久的耐力,而不是強度。堅毅更關心的,是你是否對自己的目標保持忠誠。也就是說,做你所愛的事情,並且持續地去愛。

堅毅的重要性

作者認為堅毅是比智商、情商、自控力等更重要的品質。什麼是智商?心理學家曾認為,智商是預測一個人未來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人智商越高,他就越容易取得成功。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普通大眾也對智商偏愛有加。同時,這裡還有一個隱含的認知,就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我們更偏愛天才。


一個人再努力,我們也不會覺得怎麼樣,畢竟誰不會努力呢?我只是不努力罷了。大多數人傾向於認為智商是天生的,而且智商高低是固定不變的。正因為如此,它才恰好給了我們一個藉口:我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就,不是因為後天不努力,而是我先天條件不足。


什麼是情商呢?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提出了情商的概念。情商高的人,既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也善於管理他人的情緒,做起事情來也就更加遊刃有餘。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大不過團隊的影響力,因此,情商的重要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說完了智商和情商,我們來說說堅毅。


書中提到了西點軍校,它是美國的一所軍事學校,為美國培養軍事人才,很多政治家、科學家都畢業於此。西點軍校的招生條件非常嚴苛,除了年齡、身高、學習成績等硬性標準,學校還要請申請者獲得政府高官的推薦。比如副總統、國會議員或者陸軍部高官。

每年都會有超過1萬4千多名學生向西點軍校遞交申請,但是其中只有4千人能得到推薦,而這4千人中,也只有一半多的申請者,大約2500人,可以達到西點軍校嚴格的學業和體能標準,而最終,只有1200人會被錄取。但是儘管標準如此嚴苛,錄取比例如此之低,在被錄取的西點學員中,每5人就會有一人退學,而且很多學生都是在第一個夏天就離開了。


科學家就想知道到底哪些人可以熬過野獸營的訓練呢?於是作者創造一個堅毅力表。一共有10道題,描述了10種情況。測試者需要對照自身情況,從「一點兒都不像我」到「特別像我」5個答案中做出選擇。這個量表不僅能測出測試者的堅毅指數,還可以分別測出測試者的激情指數和堅持分數。

比如,這一道題:挫折不會讓我氣餒,我不會輕易放棄。它測試的,是你在堅持上的分數。你覺得這句話是「一點兒都不像我」「不太像我」「有點兒像我」,還是「很像我」或者「特別像我」?如果你認為「特別像我」的話,那麼這道題,你可以得到5分。反之,如果你選擇了「一點兒都不像我」,那麼你在這道題上的得分只有1分。

2004年7月,對新加入的學員進行了堅毅指數量表的測試。而到野獸營的最後一天時,已經有71名學員退出,這和他們在堅毅指數量表測試中得到的分數是一致的,那些分數越低的人,越早退出了訓練。對於誰能堅持到最後,堅毅指數量表比SAT在預測上更具準確性。2005年,作者又在西點軍校進行了相同的研究,這次有62個學生退出,堅毅指數量表的準確性再一次得到證實。


如何成為堅毅的人

作者為我們總結3個方法,來培養堅毅。分別是:追隨內在激情、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擁有成長心態。

追隨內在激情

作者建議我們,弄清生命中最想做的是什麼,然後全力去做。生命是短暫的,要追隨你內在的激情。但激情並不是一下就能夠找到的,這需要我們花費幾年的時候去探索。


比如,奧林匹克運動會游泳金牌得主羅迪·蓋恩斯說:「我從兒時起就熱愛體育。進入高中後,我開始踢足球、打棒球、打籃球、打高爾夫球、打網球,所有的運動項目都逐個參加,之後,我才開始游泳。我以為我會不斷嘗試各種運動,直到我發現游泳才是我真正熱愛的。」

游泳讓他停止了尋找,但在剛開始的時候,他對游泳也並沒有一見鍾情。參加游泳隊選拔的那天,他還去學校圖書館查看了田徑運動的信息。你看,每個成功人士都是在不斷的通過實踐去尋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因此,不要坐在那裡想自己到底喜歡什麼,而要勇於嘗試,勇敢追求,通過實踐去尋找。


10000小時的刻意練習

一萬小時天才理論是我們老生常談的方法,就是花足夠長的時間去練習,可能是好幾年,也可能是一輩子。堅毅不僅在於一個人投入某個興趣的時間長度,還在於投入的質量。堅毅不僅在於一個人在某項任務上花費了更多的時間,還在於更好地利用了時間。


作者在書里介紹了專業高手的練習方式:專注於整體表現中一個非常小的方面,並設立一個延展性的目標。高手並非專注於他們已經做得很好的方面,而是會努力改善某個具體的弱點。他們會有意地尋求尚未達到的挑戰。然後全神貫注地投入和努力,並尋求外界的反饋,之後再依據反饋一遍又一遍地調整和練習,直到此前的不足變成無意識的能力。

擁有成長心態

「我感覺明天會更好」與「我下定決心要讓明天更美好」是不同的。堅毅者的希望與運氣毫無關係,而是與他的個人行為密切相關。只有更好地面對過程中的挫折和挑戰,從而堅持下去,才能真正的獲得成功。因為即使這件事自己再如何熱愛,它也會有煩心的時候,能否正確處理這樣的問題,是你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


有這麼一個實驗。1964年,心理學博士馬丁·塞利格曼和史提夫·邁爾正在一間沒有窗戶的實驗室里,觀察籠子裡的小狗在後爪受到電擊後的情形。電擊是隨機的,並且沒有預警。如果小狗什麼都不做,電擊會持續5秒。但如果小狗用它的鼻子去推籠子前面的一塊板子,電擊就會提前結束。

在另一個籠子裡,另一隻小狗以同樣的頻率受到同樣的電擊,但它沒有板子可以推。換言之,兩隻小狗在完全相同的時間裡得到同等頻率的電擊,但只有第一隻小狗能控制每一次電擊的持續時間。64次的電擊後,會有新的小狗被帶來做相同的實驗。

第二天,所有的小狗都被放入一個名叫「穿梭箱」的籠子裡。在籠子的中間有一堵很低的障礙牆,只要小狗嘗試一下,它們就可以跳過去。一個高音響起,預示着即將到來的電擊,電流通過的部位是穿梭箱裡小狗所在的那半邊的地面。

幾乎所有在前一天能對電擊有所控制的小狗,都學會了跳過障礙牆,它們聽到音響,越過牆,來到了安全的一邊。相反,頭一天對電擊沒有控制的小狗,有2/3隻是躺下嗚咽,被動地等待電擊懲罰的結束。


這個開創性的實驗首次證明了,導致絕望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認為自己無法控制痛苦。但實驗還沒有結束,在剛才的實驗中,另一個籠子的小狗有2/3選擇了被動等待,那剩下的1/3呢?它們仍舊錶現出了堅毅的特性。儘管經歷了先前的痛苦,它們仍然沒有選擇放棄,跳到了安全地帶。


正是那些堅毅的小狗,促使塞利格曼進一步研究在類似的逆境下不會放棄的人類。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堅毅的小狗失敗後也不放棄,一遍一遍的嘗試呢?這就是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的區別。


什麼是成長心態?一些人在內心深處相信,人們真的可以改變。這些以成長為導向的人假設,如果你得到了合適的機會和足夠的支持,只要你非常努力,並且相信自己能做到,那麼就可以成功。持有固定心態的人認為,人生之路註定坎坷。最終,當你遇到困難時,固定的心態就會成為一個巨大的負累。


比如,當你得了一個低分、一封拒絕信、工作上的一個差評時,固定心態會將這些挫折解讀為「你不行」的證據,你會認為自己不夠好。而成長心態可以讓你相信自己會做得更好。

作者2000名高中生的成長心態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她發現,具有成長心態的學生明顯比固定心態的學生更為堅毅。更重要的是,更堅毅的學生也會獲得更高的分數,而且他們畢業後被大學錄取並堅持讀完大學的可能性也更高。之後,又在年幼的孩子和老年人中做了同樣的測試,在每一類樣本中,都發現,成長心態和堅毅皆並肩而行。


具體該怎麼做?作者認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這點非常重要。然後,你可以通過認知行為療法的「復原力訓練」,展開樂觀地自我對話。


比如,不要把所有的責任都歸咎於自己;比如相信挫折和困難只是暫時的;比如看到生活其他美好的方面,相信這些困難並不會蔓延等等。除此之外,還可以尋求幫助,找朋友聊聊天也不錯。

尼采曾說:「那些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我們不斷重複這句話是有原因的。許多人都能記得生活中的那些挫敗的時刻,但當我們面對挑戰時,往往依然缺乏信心。一個人若要取得傑出的成就,擁有堅毅的品質比天賦更重要。擁有堅毅的品格、自我認知的能力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脫穎而出。


堅毅導圖
堅毅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