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不缺席-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羅伯特·哈姆林,歷任美國加州前首席經濟學家、美國環保署前高級政策經濟學家、美國參議院前經濟顧問。他在幫助參議員籌備總統競選的事業高峰期急流勇退,辭職回歸家庭,教養三名子女。在此後的三十多年裡,他創辦了一個名為「好爸爸」的培訓機構,成功呼喚54000多名浪子父親回歸家庭,改變了132500多個孩子的生活。

沒有原生家庭傷害的孩子,會是健康又有安全感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永遠都比工作更能帶給你成就感,那是一種深切的滿足與喜樂。本書將一步步、手把手地教你成為這樣一位好爸爸,並在應用中充分感受為父之樂。你將知道如何創造全心投入的高質量親子時間,培養激情四射的親子關係,以及平衡家庭生活與工作的智慧;並從建立孩子自尊、創造性溝通、建設性管教、傳承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父愛缺失造成的影響

美國司法部1988年發布的一組統計數據:有63%的自殺者,來自缺失父親的家庭;80%的報復性強姦犯和70%的州教管所中的青少年,來自沒有父親的家庭;有32%的孩子,長年沒有跟親生父親生活在一起。一位常去監獄服務的人說,在監獄裡,他從來沒有遇見過一個犯人在談到自己的父親時會流露出尊敬之情,或者對父親表現出好感。相反,犯人們對父親的態度,基本上逃不出憎恨、厭惡和無所謂這幾樣。父親缺席的社會後果如此嚴重,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未婚生子和離婚率

父親的缺席與未婚生子和離婚率上升有很大關係,這是一個世界級現象。在戰爭和艾滋病肆虐的非洲,未成年少女早孕非常普遍。

比如,在塞舍爾共和國,大約有79%的孩子為非婚生;在拉丁美洲的格林納達,約51%的家庭是女性當家;在歐洲的比利時和葡萄牙,離婚率達到驚人的70%;在美國,每年有近百萬對夫婦離婚。從2003年至今,中國的離婚率也連續增長了16年,到2019年,中國的離婚率高達43%。

傳統觀念和習慣所導致

婚姻破裂,造成大面積的父愛缺席。那麼,在那些沒有離婚的家庭中,是不是就不存在父愛缺席的現象呢?也不是。很多男人覺得自己賺錢養家,就已盡到了家庭責任,帶孩子、做家務天經地義是女人或者老人的事。男人是家裡的「甩手掌柜」,下班回到家就是打遊戲、刷手機,很少願意在孩子身上花心思。這些父親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普遍遭遇過父愛缺席,他們的父親也從來都沒有或者很少陪伴過他們,他們沒有遇到過一個很好的榜樣,因此,這種缺席也就一代代「傳承」了下來。

工作和社交占據時間

工作和社交占據了人們過多的時間,以至於父親們難以在工作和家庭中取得平衡。這些父親有教育和陪伴子女的強烈意願,但就是無法從工作中抽出身來。移動互聯網和各種辦公軟件的發明,讓原來的定時定點打卡上下班,變成了現在的二十四小時待命,為工作加班熬夜成為常態。加上出差和各種社交應酬,能留給孩子的時間也就越來越少。因而,如何在事業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抽出更多的時間放在孩子身上,是每個當代父親必須面對的一道棘手難題。

父愛缺席如何影響孩子成長

加拿大的一個組織「父親參與研究聯盟」(FIRA),它的一份報告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比父愛缺位的孩子,在情感、認知、社交和身體健康上都更勝一籌。在情感和認知方面,有父親陪伴成長的孩子,應對突發狀況、壓力和沮喪的能力更強,他們能更好地管理情緒和控制衝動,更容易獲得幸福感;他們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更強。在社交方面,有父親陪伴成長的孩子,和同伴的關係更健康,消極思想更少,攻擊性更弱,更容易擁有親密關係,婚姻也會更穩固。在身體方面,父親對孩子的忽視和虐待,會使孩子產生恐懼、內疚和羞恥的情緒。對孩子而言,父親的缺席是一個重要的壓力源,壓力會造成免疫力減退,導致身體抵抗炎症的能力下降。

作者說,「我見過很多人,一方面他們坦然承認曾經恨過父親,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望得到父愛,父親給孩子留下傷口,可孩子卻依然渴望父親來醫治它們。」他們對父親的「恨」,其實是源自痛苦和失落,以及期待無法得到滿足。沒有得到父親的愛和肯定,會使孩子悲傷、憤怒、自卑、焦慮、多疑,這些負面情緒在生命中的任何階段,都可能顯現出來。我們來看幾個 案例來說明父親陪伴的重要性。

比如,有一位長期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他說,「我一輩子都在努力,想從父親那裡得到一點點肯定和祝福,但卻一次又一次地失望,慢慢地我也懶得嘗試了。在我心裡永遠都會有一塊填補不了的空虛,那就是缺失的父愛和被接納。爸爸很害怕失去一些東西,他害怕與人分享交流,害怕承認別人做得好,也從來不會尊重他人的意見,只要我們有一點自己的生活見解,他就會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所以他不能允許它們存在。他愛我嗎?是的,只不過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愛罷了。」這樣沉默、執拗、自閉、威嚴的父親形象,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靈扭曲和人格障礙。 再比如,一位對美國歷史產生過深遠影響的父親,他叫做喬納森·愛德華茲。愛德華茲生於1703年,是一位作家和思想家,也是普林斯頓大學的校長。但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大財富,是他樹立了教育子女的典範。他有8個女兒、3個兒子,他在子女們的生命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如,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與一個孩子單獨出城散步,他是一位出色的布道者,最後把這些孩子都培養成才。不只如此,在他的後代中,有案可查的就有120位大學教授、110位律師、60位著名作家、30位法官、3位美國國會議員和1位美國副總統。

愛德華茲不僅幫助了子女,更積極地影響了數百名子孫後代,甚至通過他們,影響了整個美國社會。一個龐大的精英家族,通常都由一位了不起的注重家庭教育的父親着手創建。


如何成為好父親

現在我們知道了,那就是父愛不可以缺席。那麼到底如何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好父親呢?

足夠的時間陪伴

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就是父母大量的陪伴。」可以說,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給孩子足夠的陪伴時間,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先決條件。作者認為,在這一點上,沒有什麼討價還價的餘地。那麼,對於忙於工作的父親們,要如何在家庭和事業之間取得平衡呢?那就是儘量抽出時間陪伴孩子。

比如,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和應酬;給自己制定嚴格的時間表,劃清工作和生活的界線,在下班後和周末不再工作,全心陪伴孩子;或者搬到離公司更近的地方,減少通勤時間,從而擁有更多的居家時間;如果你經常要出差,你還可以嘗試帶着孩子一起。

學會編織美好記憶

爸爸要學會編織美好記憶,提高陪伴質量。那麼,對於父親來說,最特別的陪伴方式那就是陪孩子做遊戲,因為「遊戲是孩子的功課」。有研究發現,在玩遊戲的時候,寶寶們更喜歡爸爸,而不是媽媽。在和爸爸玩的時候,男寶寶和女寶寶都比和媽媽玩的時候,表現得更加投入、合作和興奮。孩子們希望爸爸能更多地參與他們的生活,不管是在16個月的時候,還是16歲的時候。

比如,無論什麼時候,假如孩子驕傲地向你展示他所做的東西——拼圖、圖畫、積木房子,那麼問問他,能不能再做一次,因為你很想看着他做;如果你有某種愛好,比如,園藝、木工、雕塑、繪畫,那麼,可以邀請孩子在邊上看你做,並且向他介紹一些基本的方法。

作者還提出,可以跟孩子一起干一些「瘋狂而古怪」的事情。比如,在臥室里吃正餐,要鋪上桌布、很正式的那種;又比如,某頓飯規定,人人都必須用左手吃飯;或者,在客廳地板上和孩子們摔跤,直到大家都精疲力盡為止;或者,開一場特別的「慶祝星期一」派對,準備大家最喜愛的食物和點心,沒有特別的目的,只是為了向孩子表示你多麼在乎他們。

當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干一些比較嚴肅而有意義的事情。比如,邀請孩子幫忙,給媽媽準備一頓特別的晚餐;給每個孩子寫一封正式的信,表達對他們的愛意和期盼,然後念給他們聽;拿出家庭相冊,一起回憶你或者你的孩子剛出生時的樣子;讓孩子描述一下自己的家——就像第一次向新朋友介紹自己家一樣;又或者,在晚餐時,要求每個家庭成員分享一件今天發生的好事。

作者還強調,要有父親跟每一個孩子獨處的時間,不要有其他人在場,這一點你可能覺得很新奇,為什麼要這樣呢?他說,你跟孩子單獨相處,無論做什麼,都會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我覺得你很特別,我想要和你在一起」。一般來說,獨處時間是一個特別寶貴的機會,孩子會更願意和你說心裡話,這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絕妙時機。

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價值感

當孩子們剛進入一年級的時候,80%的孩子都自我感覺良好,但到六年級時,只有10%的人有比較健康的自尊心。那麼,造成自尊心下降的原因是什麼呢?主要是來自父母、老師和同學的負面評價。

一項調查顯示,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正面評論,多半會伴有10句負面評論。另一項調查則要求父母記錄下自己批評孩子的次數,發現平均每天有大約20到100次批評。心理學家說,孩子們平均最少需要4個正面評價,才能抵消1個負面評價在自尊心上造成的傷害。

根據美國一個權威機構的調查,在學校里,孩子接收到的負面評價更多,每一個正面的評價,會伴隨着80個負面評價,學生們每年平均會受到總時長約60天的訓斥、嘮叨和懲罰,而這僅僅是從學校老師那裡獲得的,還沒有算上那些無法統計的、來自同學的言語打擊。

作者談到,在12到18歲間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一種「流行的自卑感」,這個群體中瀰漫着一種極度的失望。他們在物質上可能擁有很多,卻無法擁有那種被自己最看重的人接納的感覺。他們可能知道父母愛他們,卻很難感受到自己被父母欣賞、尊重和完全接納。孩子們可能會想,「畢竟他們是我的父母,不得不愛我,但其實他們對我很不滿意,並不以我為榮。」這種感受很普遍。那麼,面對有着成長焦慮的青春期孩子,當父親的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是要承認並欣賞孩子變得更加獨立,我們所看到的叛逆,其實是孩子尋求獨立的表現。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價值觀和對個人信念的追求,充分理解和信任他們,並且,言行一致地向他們表達愛和關注,為他們的情感油箱加滿油。

其次,必須竭盡所能,鼓勵並積極支持他們去尋找那些人生難題的答案。他們會在家庭、同伴、學校和社會上看到各種對立的價值觀,他們會感到迷茫,他們必須從中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這時候,切忌說教或者威脅,那只會招致他們的反感和叛逆。也不要輕易論斷他們,那會讓他們產生罪惡感,可以多花時間陪陪他們。

最後,在他們做得好的時候,多表示鼓勵和讚許,沒有什麼比經常讚美更能提高孩子的自尊感了。那麼,要怎麼讚美呢?

比如,要讚美他們的努力過程,而非結果,讚美他們做的小事,讚美具體的行動,讚美他們在最弱的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讚美他們的進步,以及在他們沒有想到的方面讚美他。比如,如果只說「你真棒」,這是軟弱無力的,你需要告訴他,他具體哪裡做得好,為何能夠做好,這才能起到激勵的效果。

父親要學會創造性地溝通和建設性地管教,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心和價值觀,傳遞一種正確的道德觀。


好爸爸不缺席 導圖
好爸爸不缺席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