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格局-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黃靜潔,中西合璧親子教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特聘「實踐導師」,暢銷書《父母的格局》作者/著名作曲家、指揮家譚盾夫人。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中國母嬰健康成長萬里行」特邀專家和公益講師,成功幫助30000+父母解決養育困惑。
這本書是一本為父母和孩子而寫的優等生養育指南 !孩子寫作業磨蹭、上課不專注、成績下滑、嚴重偏科……這些令家長頭疼不已的學習問題,靠單純的「刻苦學習」是無法徹底解決的。
本書融合了65個世界前沿的學習理論,提供了208個高效實 用的學習方法,分享了89個翔實生動的案例故事,徹底顛覆了那種靠「低水平重複」的傳統學習認知,引導父母走出固有的學習誤區,助力孩子成為自主學習的「優等生」,最終成長為具有競爭力的未來優質人才。
認識差生陷阱
什麼是差生陷阱?就是說,一開始孩子是天真活潑、充滿好奇心的,但是經過外部環境的影響導致孩子變了。比如,不愛寫作業;上課不專注;打架鬥毆等。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作者認為,是因為家長的認知問題。很多家長逼着孩子學習,嘴上還總說孩子這不好那不好,這種被恐嚇的學習,導致孩子遇到了學習障礙。
學習區的「障礙」
那就是低水平重複。什麼低水平重複呢?比如,上學老師教我們的方法是把書從頭讀到尾,然後遇到有啟發的句子就畫線或摘抄。但作者認為,這種方法讓我們印象最深的是「聽過無數大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在這樣原始方法的基礎上努力,就是在低水平的勤奮。
好多孩子會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沒有安全感,永遠覺得別人比我好。因為我是被逼的,所以我很努力,很勤奮,但是效率不高。所以,作者說,家長不要總是給孩子不斷施加壓力,其實這麼做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很多家長看見孩子在開心的玩,就覺得孩子是貪玩,認為這樣是不好的。但是作者認為,要想提高效率其實就是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而培養專注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玩。因為孩子最開心的時候,開心做這件事,專注力最好,不開心做這件事的時候,專注力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
所以差生的陷阱其實有很多問題是我們造就了一個環境,這個環境給了孩子壓力,而學習的能力和習慣,方式、方法都沒有,但是我們已經逼着他們要成功。所以,我們要給孩子試錯的機會,要教會孩子方式方法,而不是逼着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
總的來說,跳出差生陷阱的核心,是要想辦法讓孩子建立內驅力,建立自己的目標,讓他知道學習好本身是一件又有趣又是他自己的事。
學習內驅力
內驅力其實就是孩子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就好比是汽車需要汽油一樣,電動車需要電,當我們有足夠的動力才能快速的跑起來。這種內驅力來自人類趨利避害的本性。當某種事物給人帶來的學習內驅力足夠強時,人們就積極學習;當缺乏學習的內驅力時,人們對待學習的態度將會是消極的。
那麼如何提升孩子的內驅力呢?如果孩子不願意做一件事情,他是沒有內驅力的。學習的內驅力非常重要,孩子學習必須要有自己的意願,家長不能也無法強加給孩子。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同時,讓孩子學會設立目標。對於這個目標我應該怎麼做?如何才能實現這個目標?要讓孩子自己參與進來,這樣孩子才會主動去做好一件事情。
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呢?很多家長可能會讓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讓孩子能夠提升成績,那麼對於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作者什麼建議呢?
不恐慌
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是告訴孩子不要和別人比,不要跟學霸比。要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很多家長會讓孩子跟學習好的同學比,總會跟孩子說:「你看你們班的誰誰誰,永遠是班級第一。」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因為你會讓孩子對學習有恐慌感。
本來孩子覺得自己很努力,成績也不錯,但是家長如果總是讓孩子跟別人比較,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就會變低。時間長了自信心就沒有了,到最後就是躺平。
所以,作者說,不要讓孩子進入學習的恐慌區,多培養孩子的自信。這樣可以讓孩子遇到困難時,能夠想辦法解決,他有自信自己可以面對這些困難。其實,學習的本質是解決好知識鏈和記憶結的關係。
提升記憶力
人類如果對一件事物的信息反覆學習,就會極大地增強記憶保持的時間。但這也只是將記憶延長了非常有限的一段時間,很快,我們又會遺忘。先學習到的知識首先以很快的速度被遺忘,然後會緩慢下來。而已經長時間記住的東西,則很難被徹底忘記。這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這個也被稱為「艾賓浩斯曲線」。
也就是說,根據「艾賓浩斯曲線」,當我們學了一個新知識暫時記住以後,很快會遺忘。隨着時間推移,20分鐘後會遺忘42%,1天以後會遺忘66%。
《記憶心理學》這本書的作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將40個人分成A、B兩組,讓他們同時背誦一段《唐璜》。A組在背誦完一段時間後進行了一次複習,而B組從來不複習。24小時過後,A組學生記住98%,B組學生記住56%;7天之後,A組學生記住70%,B組學生記住50%。這表明,一次複習雖然會增加記憶的保持度,但隨着時間的增加,這種優勢會逐漸降低。這完全符合記憶保持曲線的特性。
也就是說,在學習一些東西之後,及時複習很重要,並且在遺忘點出現之前複習,這樣就能避免遺忘的出現,把知識變成更多的長期記憶,從而終身保留下來。
作者在書中也說了,讓孩子多重複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記憶力,讓孩子多參與、多講、多互動。可以讓孩子把剛學到的知識講給家長聽,或者講給同學聽,在講的過程中孩子就會加強記憶。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一個小工具,叫康奈爾筆記法。康奈爾筆記將用於記筆記的紙分成兩列。右側列寬大約是左側列寬的兩倍。將右側列標記為「筆記」,左側列標記為「線索」。在頁面底部留出幾厘米的空白,並將該部分標記為「總結」。
一頁紙被分為了三個不同的區域,你只需要在右側的筆記區做筆記。在這一區域,你要儘可能簡明扼要地對複雜的概念進行記錄;寫下所有你需要記下的內容,對你正在學習的知識進行全面的評估;每記完一個內容後留出一些空格,以便今後對這一內容進行補充;繪製圖形和表格,在適當的地方列出要點,儘可能地捕捉重要信息。
做完筆記後,來看左側的線索欄。在這一區域,對右側筆記欄中的每個內容或概念加以分析和概括,將要點寫在線索欄。筆記欄可能一團亂麻,而線索欄是針對當前所學主題的相對有條理的說明。兩欄的內容基本上是相同的。
最後,在完成筆記和線索部分後,完成底部的總結部分。在總結部分,你可以嘗試將自己剛剛記下的所有內容進行更進一步地濃縮和升華,只保留重要的論據或特殊的規則。你要用儘可能少的詞語表達儘可能多的內容,因為當你複習筆記時,你要能快速理解,而不必重新解構和分析。
其實筆記法是幫你架構你的學習內容,幫你檢索你不記得的事情。過一個月以後你回來看看,所有的記憶都出現了。所以它是一個架構你的內容,解體你的內容,總結你的內容,幫助你復盤的內容,幫助你做小測試的內容。
戰勝拖延
很多家長對於拖延很頭疼,很多孩子拖着寫作業寫到半夜,家長也陪着。怎麼終結拖延呢?作者也給出了方法。作者提到,解決拖延一定要在孩子6歲以前。因為6歲以後,孩子已經進入集體,他無法正確的認識時間。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6歲以前認識時間,建立孩子的時間觀。作者建議家長帶着孩子畫圖。畫思維導圖,讓孩子看着現在是幾點,然後這個時間要幹什麼?
比如,我們家孩子喜歡看寶寶巴士,那么爸爸就把小度設置觀看時長是15分鐘,只要時間一到,我就會告訴孩子,時間到了,我們需要休息一段時間才能再看。那麼孩子就知道了,這就是15分鐘。這就是在建立時間觀念。
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在做題容易拖延,那麼我們就可以跟孩子說好,做這道題你需要多久,時間自己定好。比如定好了15分鐘,那麼如果提前做完了,你可以利用你剩下的時間去做別的事情。作者把這種方式叫做時間沙漏。就是說,沙漏是一個恆定的東西。15分鐘到了就是到了。
總的來說,要讓孩子自己掌控時間,接下來就是陪孩子一起練習時間管理的策略。那麼怎麼教呢?那就是告訴孩子什麼東西先做,你是難的先做,還是喜歡的事情先做,還是我不懂的事情先做,自己作出安排。這也變相的提升孩子分析力。
提升理解力
第一,解碼能力。就是可以理解這個知識點講的是什麼。如果孩子理解力比較差,我們可以告訴他,先把聽不懂的快點寫下來,回來以後幫助他。具體怎麼做呢?很簡單,回到書里,叫他把這個書給我讀一遍,讀不出來的地方就是你要去幫助他去解碼的地方。也就是說,你讓他輸出這些知識,那些孩子講不明白的地方,就是需要家長幫助的地方。
第二,鏈接新舊知識。就是找到需要記憶的內容和內容之間的鏈接點,形成一個記憶鏈條,從而更快地記住大量的內容。鏈式記憶法的根本就是將所要記憶的內容通過一定的方式鏈接成一個完整的場景,這個場景虛構得越誇張越離譜,就越容易記牢。
也就是說,我們要讓它們彼此鏈接,你甚至可以把自己當做主角,根據這些詞彙編一個故事,把鏈接升級,因為故事有情節有意義,能夠讓人情緒高漲,尤其是假想是自己身上發生的故事,就會記憶得更牢。
當鏈接完成後,你可以把假想的所有內容重新回想一遍,回想的時候,要儘量還原剛才建立的鏈接,千萬不要在回想過程中建立跟之前不一樣的鏈接,導致記憶混淆。
如何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自控力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這需要孩子有較強的責任心,而且責任心要從小培養的。培養責任心時,要讓孩子有美好的感覺,而不是一些痛苦的經歷。
也就是說,讓孩子感覺到我做這件事情是快樂,讓孩子對這件事產生興趣。讓孩子覺得這件事給自己帶來了榮譽,帶來的甚至是虛榮心等等,因為它會驅動你願意去做這件事。如果這件事讓你迴避,讓你整天想起來就膽戰心驚,你一輩子都不願意做。
培養自律力
像在生活中,孩子聽從家長的指令,或者專注地玩玩具,這些都是自控力的表現。我們還需要幫助孩子建立自律力,培養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很多孩子剛會穿衣服的時候,一邊穿一邊嘴裡說着每個步驟。當遇到挑戰性問題時,自言自語的情況也會相應增多。這些其實都是孩子自控力自然發展的表現。因為當他們自言自語時,專注力會更持久。而隨着年齡和能力的發展,慢慢的,也就不再需要用這種方式來思考了。所以,如果發現你的孩子忽然在自言自語時,要保持觀察,不要去打斷他,這是他自我成長的表現。
我們讓孩子變得自律,家長要以身作則。當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很自律,很努力,孩子也會模仿,變得自律。所以,我們不光要求孩子,也要要求自己。
培養專注力
「一個具有較強專注力的孩子,不僅能在各種情況下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在面對困難時也更積極、更樂觀,相信憑藉自己的專心致志和堅持不懈可以戰勝困難。」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
第一,控制學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電子設備太方便了,孩子想要學點什麼上網一搜,點幾下就可以了,習慣了及時被滿足的孩子,耐心正在下降,注意力正在下降,想象力也在下降,人際交往的能力也在下降。
其次,人的大腦的特點就是喜新厭舊,它很難長期專注於一件事情,一定會轉移興趣。所以要培養孩子的專注力的話,提供過度的選擇其實是會降低他的專注力的。只有資源不多、選擇少的時候,他的專注力才會提升。
第二,父母不要隨便干擾孩子。比如很多家長在孩子玩的開心的時候,讓幹這個,干那個,這樣中途打斷,會讓孩子專注力下降;再比如,家長覺得孩子能有什么正經事兒」。玩個沙、玩個水、搭個積木、畫個畫兒、觀察小蟲子等,在堅持實用主義的成人看來實在太沒有價值了。成人覺得讓孩子做這些,是看在孩子無聊的份上偶爾給孩子的恩惠,什麼時候讓他停他就得停,讓他走他就得走。
成人習慣了隨口就指示和安排孩子的活動。殊不知,成人每次隨意打斷孩子的活動,都可能會摧毀他剛剛要構建起來的某個經驗和能力,下次他又得重新來,從而久久不能專注。
因此,父母千萬不要隨便干擾孩子的專注力,而是讓孩子自己開心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父母要能夠學會讓孩子自己去學習,而不是父母替孩子去做所有關於學習的決定。
最後,作者強調要讓孩子找到一個他想要的小的目標,而不是把目標定在分數和名次上。因為分數和名次是很虛的東西,它只要環境一改變就不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