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勢談判-讀書筆記
作者克里斯·沃斯是 FBI 前首席國際人質危機談判專家,世界著名的談判理論專家和實踐者,在談判領域有二十多年的豐富經驗,總結了一套全新的、經過實戰檢驗的高價值談判策略。
這是一本引人注目、不可或缺的談判原則教程,是克里斯.沃斯作為一名前FBI國際人質危機談判專家榮耀生涯的結晶。藉助一些列險象環生的談判實戰,總結出經過檢驗行之有效的談判策略和技巧。而本書的*價值在於,將專業的談判技巧融入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對於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如買車、談判薪酬、買房、說服朋友等方面都獲得更多的優勢和成功。
強勢談判的重點
作者認為,想要成功談判首先要設置談判目標,在談判前設想極端結果和最好結果。也就是提前想好自己可以接受的結果和自己無法接受的結果。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掌握三個談判重點,分別是:第一,重複對方的話,迅速建立和諧的關係;第二,標註,運用同理心建立信任;第三,校準,消除對抗,贏得對抗。
重複
所謂重複,是指在談判的過程中,談判者積極傾聽,在對手說出某一句關鍵的信息之後,不要急於直接打探他的下一句話,而是重複他當前的這句話,讓他自己主動說出下一句。
比如,一名綁匪在談判的過程中說了一句「這輛車停在了門口,因為你們把我的司機嚇跑了……」。這時候你直接說「為什麼你的司機會被我們嚇跑?」,綁匪可能會立馬發現你正在套取他的信息,覺得自己不應該繼續說下去了。但是假如你這樣重複:「我們把你的司機嚇跑了?」這時候,綁匪對於你的重複,會掉以輕心,然後說出實情。
心理學家里卡德·懷斯曼進行了一項研究,他通過對服務員的觀察,找到了能讓陌生人建立起有效溝通的方法:一種是重複,另一種是積極肯定。他找來一群服務員,利用「積極肯定」的方法,用「非常好」「沒問題」「當然」一類的語言,向客人傳遞讚揚和鼓勵。又找來另一群服務員,只讓他們簡單地重複客人的要求。結果他發現:使用「重複」方法的服務員,比使用「積極肯定」方法的服務員多得了顧客70%的消費。
標註
掌握「標註」的方法,得首先掌握策略性的同理心。策略性的同理心,並不是說我們要完全轉換為逃犯的心理,而是定位他們的感受,進而轉化成語言,最後非常冷靜並保持尊重地把他們當時的情緒重複給他們聽。在談判中,這就叫作「標註」。
一個有情感的談判專家和對手之間關係的核心,是一種治療和被治療的關係,這就好像是心理醫生和病人一樣。心理醫生反覆試探、了解病人的問題,通過給病人反饋,從而引導病人更深入地闡述病情並在行為上做出改變,這也正是優秀的談判專家所要做的。
對於一名談判者,如果忽略對手的處境,只會讓對方增加挫敗感,更無法讓對方按照你的意願行動。因此,優秀的談判者首先需要掌握策略性同理心。策略性的同理心,是指理解他人感受和想法的同時,能聽到這些感受背後的聲音,並在接下來的交流中對他人產生影響。如何運用策略性同理心呢?
舉個例子:
1998年,在紐約哈萊姆區一座大廈的第27層樓中,FBI特種部隊包圍了3名攜帶大量武器的越獄逃犯。FBI特種部隊對大樓中的逃犯具體情況並不了解:他們有沒有綁架人質呢?他們有沒有攜帶大規模的殺傷性武器呢?如果強行突破,風險實在太大,所以必須動用FBI談判專家的力量。
談判專家的具體做法就是,幾個人輪流朝着大樓里喊話:「似乎你們並不想出來,好像你們擔心一旦打開房門,我們就會開槍衝進來,似乎你們並不想回到監獄裡去……」這種談判的方式,就使用了策略性的同理心:對3名越獄逃犯來說,其實他們最恐懼的事就是被擊斃或投入大牢。
所以,對於談判者來說,在當時的形勢下需要極力洞察逃犯的心態,然後用語言表達出能預料到的感情。這種做法並不是完全轉換為逃犯的心理,而是定位他們的感受,把它們變成語言,然後非常冷靜並保持尊重,把他們當時的情緒重複給他們聽。
在談判中,這種對策略性的同理心的運用就是「標註」。標註的第一步是探知對方的感情狀態。當你定位到某一個感情信息,並想要深入關注時,下一步就是大聲地把它標註出來。標註可以用陳述句,也可以用疑問句,一般會採用這幾種說法:第一,「看上去」;第二,「聽起來」;第三,「似乎」。
比如,「聽起來你們團隊的資金有可能跟不上?」「似乎我們的合作不能再進行下去了?」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在這裡所說的是「聽起來」而不是「我聽說」。很明顯,後者會讓對方更加警覺。當你使用「我」作為開頭的時候,就在向對方表明你更加關注自己而非別人,你要對接下來說的話負責,但也要對可能造成的冒犯負責。
標註的最後一條規則是保持安靜。當你把標註拋給對方之後,請安靜地聽對方怎麼說。我們經常傾向於在結束說話的時候,擴展我們說過的話。比如說完「似乎你很喜歡那件T恤的款式」,我們會補充一個具體的問題「你是在哪兒買的」。標註的強大作用在於能引誘對方透露信息。
校準
談判是哄騙的過程,而不是征服;是說服對方的過程,而不是戰勝。而強勢談判的目的,則是讓對手為你工作,並讓對手主動提出你想要的解決方案。這包括迷惑對手、控制對手,讓對手產生幻覺,以為他掌控了局面,而實際上,卻是你在主導對話。達成這種效果的過程,稱為「校準」。在這個過程中所提出的開放性問題,稱為「校準問題」。
舉個例子:
假如你擁有一家小型公司,主要業務是給一家大公司做公關。但這家大公司的人沒有按時付賬單,拖欠的錢越來越多。他們保證還有許多同樣的公關工作需要你的公司來做,暗示如果你繼續跟他們合作,會有一大筆收入。但是,他們就是拖着,不給你的公司付錢。
有一天這家公司打來電話,對你的公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合作計劃,這時候你應該作何反應?如果直接說出拖欠工資的問題,你會害怕他們不再跟你們合作,如果不指明這個問題,拖欠的資金還會繼續拖下去。
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利用「校準」來解決,即首先總結一下當前你的公司所面臨的困境,最後再問對方:「我應該怎麼做呢?」作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使用了「應該」這個軟化語氣的用詞,把原本應當爆發的對抗性言論的進攻性抽走了,這就避免了激怒對方。
其次,這種「校準問題」需要被你的對手自我解讀、自我回答,而不需要你考慮問題的解決方案。「我應該怎麼走呢?」這個問題本來應該由你來回答,但是現在,對手卻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嘗試幫你回答問題。這時候對手將明白,如果再不給你的公司支付拖欠款,以後的合作就將無法持續下去了。所以,結果是小公司成功拿到了拖欠款,並且接下了新的合同。
所以,校準問題的真正魅力在於,它們不會像陳述句那樣被人當成靶子攻擊。校準問題有一種力量,能潛移默化地讓對方知道問題出在哪裡,而非直接告知對方問題是什麼,從而導致衝突。校準問題要避免使用一些詞,比如「能夠」「確實」「是」等等。這些詞一般都在封閉性問題里使用,能用簡單的「是」或「不是」回答,很容易被對手在無意中化解。相反,校準問題要包含一些人們認為是記者常用的疑問詞,如「誰」「什麼」「何時」「哪裡」「為何」「如何」,等等。 這些詞能激發對手的思考,然後進一步做出回答。我們提供一些校準問題的備用問句,在很多談判中都會用到,比如:
這裡面的什麼東西對你而言是重要的?
我如何才能讓它對我們更有利?
你希望我如何推進?
是什麼把我們帶到了這個境地里的?
我們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目標是什麼呢?/我們在這裡想要完成什麼目標?
我該如何做呢?
如何進行強勢提問
在談判的過程中,提問是必不可免的。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強勢提問的兩種技巧。分別是:第一,「小心『是』,掌控『不』」;第二,是讓談判對手說出「你說得對」。配合重複、標註和校準,能讓談判者完全抓住談判的主導權,完成強勢談判的目標。我們分別來解釋一下。
小心『是』,掌控『不』
假設你坐在家裡,吃晚飯之前,電話響了。不出所料的是,這通電話是一位電話推銷員打來的。他希望你訂雜誌、買淨水器。他具體推銷什麼並沒有關係,因為喊出你的名字之後,他會虛偽地說些玩笑話,然後開始進入正題。接下來是一串強力推銷的話術,把你所有的逃跑之路通通切斷,就像給你修築了一條隧道,沒有別的出口,出口只有「是」一樣。「 你是不是經常希望享用一杯潔淨的水呢?」「是的,但是……」「我也是,就像我一樣,我打賭你希望有一杯清新、乾淨、沒有化學物質餘味的水,就像『大自然母親,生產的一樣。」你回答「是的」。他又說:「我們公司的純淨水健康,好喝,每個月只需要500元,你要不要訂一點?」最後你選擇掛斷了電話。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推銷方式很讓人厭倦。對推銷員來說,這種推銷方式也很少能成功。
現在讓我們來思考一下這個推銷術。它被設計成全力以赴地要達到「是」的回答,而作為對「是不是」的回答,我們都以「是」作為回應。推銷員以為對方回答了「是」,談判就可以繼續下去了,但是實際上,對方只是嘴巴上雖然這樣說,但是心裡早就不耐煩了。 很多時候,談判者都在嘗試逼着對方說一聲虛偽的「是」,以為這樣就可以把談判推向成功。然而,被逼着說「是」雖然直奔目標,但對方會產生防禦、恐懼和不安的心理。很明顯,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相反,談判者應該通過讓對方說「不」來達到最終目的。這是一個能讓說話的人感到安全和控制的詞。
比如,如果你想要推銷東西,不要用「我們能不能花幾分鐘時間聊一聊」來開場,而是要說「現在您是否不方便說話」,這時你得到的答案假如是「是的,現在不方便」,你就可以得到一個重新開啟談判的時間建議,或者對方會回答「不,沒關係」,這時候對方一般情況下都是真心實意地想和你「談判」。
需要注意,第一,讓對方說「是」是談判的最終目標,但不要在一開始就把它作為目標,逼迫別人虛偽地說「是」;第二,說「不」讓說話者感到安全和控制力,因此要儘量激發對方說「不」;第三,如果你的談判對手忽視了你,請用一個簡潔明了的「不」引導問題和他們聯繫,這個問題暗示他們,你將要退出了。比如「你們將要放棄這個項目了,我可以這樣理解麼」,這種「不」的運用,往往可以收穫奇效。
讓對手說「你說得對」
在談判中最動聽的一句話是:你說得對。這句話總是會以一種對方不易察覺的方式慢慢發生變化,對方看不見卻會轉而擁護你的觀點,微妙地站到你的立場上。這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勝利。
假設想有一名患有嚴重心臟疾病的病人,剛從手術中恢復過來,醫生叮囑病人:「手術不能根治你的病,真正能延長你生命的唯一辦法是,改變你的生活方式……」病人充滿感激地說:「是的,是的,是的,當然是這樣!醫生!這是我的第二次機會,我一定會改變的!」
他們會改變嗎?一次次的研究表明,不會,什麼都不會改變。在手術兩年之後,百分之九十的病人一點兒都沒有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格斯認為,真正的改變只會在治療者真正接受被治療者的情況下才會發生,這被稱為無條件的正面認知。但是,大部分人認為我們經歷的一切都是有條件的,於是我們產生了一種隱藏的習慣,隱藏我們真實的一面和真實的思考,用我們的言語來獲得贊同,但幾乎不袒露心扉。但只要讓對手說出「你說得對」,從心理上、情感上和實踐上明白你說的確實是對的,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具體怎麼做呢?
1.有效的停頓:沉默的力量是強大的,能讓人產生敬畏。所以,作為「談判者」的醫生在和病人交流的過程中,最好能保持一定時間的、富有獨特韻味的沉默。
2.最低程度的鼓勵:除了沉默之外,我們指導他使用簡單的詞語,比如「是」「好的」「了解了」等來有效地傳遞信息,醫生可以對病人說一些鼓勵的話,比如「手術很成功,只要配合我們的治療,你很快就會康復的。」
3.重複:醫生可以重複「你一定會改變?」這時候病人肯定會解釋道「我會改變的,我要戒煙戒酒……」。
4.標註:簡單來說就是說出對方的心裡話。醫生可以找機會對病人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不能康復,擔心自己沒有錢進一步治療,心裡可能也想着煙酒都戒不了。但如果想康復的話,你必須這麼做。」
5.校準:病人所說的那句話作為示範:「是的,是的,是的,當然是這樣!醫生!這是我的第二次機會,我一定會改變的!」這時候醫生可以校準道:「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時候,病人就需要自己做出思考了。
6.總結:一個好的總結包括重新組織對方話語裡的含義,加上對言語意義之下情緒的認知。當對手在談判者的「巧攻」之下,說出了「你說得對」,那麼,強勢談判就已經成功了。
運用強勢提問的技巧,「小心『是』,掌控『不』」;讓談判對手說出「你說得對」,然後,配合重複、標註、校準,就能讓談判者完全抓住談判的主導權,完成強勢談判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