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讀書筆記
作者弗蘭克·菲雷迪,英國肯特大學社會學教授,至今在其領域內耕耘,被學界內外贊為最活躍的社會學家之一,著有《恐懼文化》《恐懼政治》《知識分子都到那裡去了?》《偏執狂父母》等。
22年前,弗蘭克·菲雷迪的《恐懼文化》一書問世,隨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人們為書中超前的觀點震撼不已。隨着時間的推移,那些超前的觀點得到了印證。現在,菲雷迪認為有必要再次出發,探討「恐懼」的命題。在新書《恐懼: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中,菲雷迪將過去的恐懼和現在的恐懼聯繫在一起,探討在我們被訓練得相信人類社會面臨的危險和威脅是不可估量且失控的這一過程中究竟發生了什麼,恐懼又是如何在當今社會發揮作用的,以及誰在這種恐懼文化中受益。
但最重要的是去偽存真,這種恐懼文化並不能無限地持續下去,正如書中所說:「人類必須被定義為脆弱的生物嗎?我們必須心懷恐懼嗎?一旦提出這些問題,我們就已經走在了本能地意識到還有其他選擇的光明之路上。」
恐懼如何推動社會運轉
在過去的幾千年裡,人類是怎麼跟恐懼這種情緒打交道的?恐懼這種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恐懼這種情緒,自從人類擁有自我意識的那天起,就已經誕生了。它是人類擁有的,最古老的情感。這能追溯到上千萬年前。當人類第一次產生「我」這個意識時,產生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恐懼。因為「我」這個意識的出現,意味着,人類能夠通過同類的命運,來感知自己的命運。造成恐懼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毒蛇猛獸、火災、強大的敵人,等等。而這些恐懼的底層,就是人類最深切的恐懼,死亡。我們必須發展出一套方法,來對抗、管理,甚至戰勝恐懼。在跟恐懼過招的過程中,我們發展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在這本書里,作者主要說了三種,人類用來管理恐懼的方法。
道德體系
也就是,把恐懼劃分到道德範疇里,並且圍繞恐懼,打造一套道德體系。這套體系的核心就是,認為恐懼是一種懦弱、消極、讓人羞愧的東西,要想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要想擁有偉大的人格,就必須得戰勝它,拋棄它。把恐懼劃歸到道德範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已經很難追溯。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個觀念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末。為了強化這種認知,人們還想出了一堆方法。
比如,蘇格拉底曾經說過,要想減輕士兵對死亡的恐懼,使士兵變得更加勇敢,應該把當時的詩歌傳說都審查一遍,凡是包含死亡恐懼的故事,統統刪掉。就連《荷馬史詩》裡描寫冥界地獄的部分,也應該刪掉。他甚至認為,應該禁止公開哀悼死者。假如非要哀悼,應該把這件事留給女性和懦夫來做。注意,這裡說的女性,還不是一般的女性,必須得是社會地位很低的女性。他認為,只有這麼做,士兵們才更能戰勝對死亡的恐懼。
當然,蘇格拉底的主張有點極端。但是,從這種做法你就能看出,當時的人們正在努力為恐懼這種情緒,塑造一個基本共識。那就是,認為恐懼是怯懦的,可恥的。這種共識一直持續到了19世紀。直到20世紀初,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恐懼作為一種情緒,才逐漸脫離了道德範疇。那麼,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會改變人們對恐懼的認知呢?
作者認為,首先,戰爭的武器升級了,造成的傷害更大,更讓人畏懼。其次,戰爭的規模擴大了。以前只需要職業士兵。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可能隨時要調動大量的平民。而平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他們對戰爭和死亡的恐懼,當然要更強烈。而最重要的是,社會的價值觀也在改變。因為這兩次戰爭波及到的平民太多,對無數個家庭而言,親人死於戰爭,這是個純粹的悲劇。相比道德層面的定義,這種切身的痛感,來得更刻骨銘心等等。這些原因共同作用,讓恐懼基本完成了去道德化。
哲學思辨
用道德範式來管理恐懼,這是情感層面的方法。在過去的幾千年裡,也有很多人想過,用理智來戰勝恐懼。那就是,哲學思辨。也就是,用邏輯來告訴你,沒有什麼是值得你恐懼的,你本來就不該恐懼,即便是死亡。
比如,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曾經說過,死亡其實沒什麼好恐懼的。原話大概是,死亡這個最可怕的惡魔對我們來說,什麼也不是。因為我們活着時,死亡不會到來。而死亡到來時,我們已經不在了。所以歸根結底,它奈何不了你。同樣,在對神靈的恐懼上,伊壁鳩魯也有一套邏輯。他並沒有否認神的存在,而是認為,神和人類世界無關。因為眾神在自己的世界裡活得很開心。他們不會幹涉人類的生活。而且你也不用害怕眾神會在來世對你施加什麼懲罰。因為人死之後,生命就沒有了。
我們知道消除恐懼是不可能的。恐懼就在那裡。但是,雖然消滅不了,我們可以管理它。制定一套統一的,有關恐懼的感受規則。所謂恐懼的感受規則,是讓所有人都恐懼同一套東西,恐懼的對象都一樣,對這些恐懼的解釋,以及做出的反應也一樣。那麼這個工具就是宗教。
宗教
宗教就是把所有的恐懼搜集在一起,統一管理。我們想象,所有讓人恐懼的事物背後,都有神明的旨意。相應的,只要我們遵從宗教的規則,比如做出懺悔、每日行善、不說謊話,這些恐懼就會減緩。宗教在某種程度上,把人們對一切不可控的事情,或者未知的恐懼,比如對死亡、疾病、自然災害的恐懼。把它們全部轉移到一個統一的對象身上,這就是神靈。就是你什麼都不用懼怕,你只需要懼怕神就夠了。
用宗教來管理恐懼,它的價值可不僅僅局限在精神層面。有關恐懼的整套宗教解釋,還直接影響了現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協作。塑造了人們的行為秩序。假如把人與人之間的協作關係,比作一輛行駛的汽車。那麼,統一的目標,就是這輛車的動力系統。比如,我們都想賺大錢、都想出名,等等。這些目標,是我們協作的動力。但是,這輛車要想開得穩,除了動力系統,還必須有一套制動系統,讓它不超速、不跑偏。而約束這一切的底線,就是合作雙方,必須擁有共同的恐懼。
比如,在過去,法律系統還不完備的時候,怎麼確保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某種程度上,靠的就是共同的恐懼。雙方都相信,說謊是一種罪,會遭到懲罰。換句話說,要想達成合作,至少需要兩個基礎,一個是共同的目標,另一個,就是共同的恐懼。
柏拉圖曾經說過,對神的恐懼,是法律存在的基礎。思想家們也一度擁有一個共識,認為對上帝的恐懼,對維持道德秩序至關重要。文藝復興時期,還流傳一句話,叫不對上帝感到恐懼的人不可信。換句話說,恐懼催生了人類的宗教文化。而宗教文化,塑造出的一套統一的恐懼規則,又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協作。
未來,恐懼存在的方式有何不同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大量的論述。這些論述可以用三個關鍵詞概括。分別是,分散、共享和普遍。
分散
隨着科學的發展,宗教對恐懼的管理功能,將會出現下降。人們不再懼怕一個統一的神靈。恐懼,將變得越來越分散,越來越個人化。也就是,每個人恐懼的東西都不一樣。作者說,古老的恐懼,讓人們越來越有共識。但今天的恐懼,讓人們越來越分散。作者在這裡說的,只是一個趨勢,並不是一個絕對的結果。有些共同的恐懼,比如對死亡的恐懼,肯定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除此之外,越來越多個人化的恐懼將會出現。
共享
也就是,我們能夠越來越多的感受到本來不屬於自己的,別人的恐懼。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今天的信息技術和傳媒手段很發達。那麼,這會造成什麼結果呢?作者認為,這會讓人產生錯誤的恐懼。也就是,弄錯了恐懼的對象。
比如,你問一個美國人,恐怖襲擊和淹死在廁所。這兩件事,哪個更讓人恐懼?估計他肯定會說是恐怖襲擊。但事實是,自從9·11事件之後的20年裡,在美國,淹死在廁所的人,要比死於恐怖襲擊的人多。 再比如,一般的發電方式和核電站相比,哪個更讓人恐懼。估計大多數人都會說核電站。但事實是,核電是目前已知的,最清潔、最高效,也是最安全的能源。
造成這些觀點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恐懼共享。恐怖襲擊和核電事故都是重大新聞,被報道的次數多,所以有更多人,共享了這份恐懼。作者提出恐懼共享的說法,不是說恐怖襲擊、核電事故這些事不值得恐懼,而是想提醒我們兩件事。第一,世界比我們想象得要安全。很多重大事故,發生的概率其實很低。第二,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那些概率更高,普通人更可能遇到的危險上。
普遍化
也就是,人們越來越普遍的,把恐懼作為一種表達手段,作為一種包裝信息的方式來使用。
比如,作者做過一項統計。在英國的《衛報》上,滅絕這個字眼,1988年出現了93次,2016出現了602次。而風險這個詞,1998年,全年使用了2275次。但在2016年,僅僅是第一季度,就使用了7463次。
這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恐懼是人類最古老的情感。人們對恐懼信息的關注,天然就很高。在喚醒公眾注意力這件事上,恐懼是一種非常好用的工具。既然好用,使用的人自然就多。它出現的頻率,也就會越來越高。恐懼作為一種敘述視角,正變得越來越普遍。那麼,這三種趨勢加在一起,會帶來什麼影響呢?
作者引用了法國散文家米歇爾·德·蒙田的一句話,最讓我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作者想表達的意思是,真實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安全。換句話說,真正造成威脅,值得恐懼的東西,正在變少。但是,隨着信息技術越來越發達,社會整體的敘事風格,越來越傾向於恐懼視角,它們塑造出來的恐懼情緒,本身反倒成了新的威脅。它可能會干擾我們的注意力,讓人做出錯誤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