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附-讀書筆記
《情感依附》根據一項跨時30年、有效樣本量為76個家庭的心理學研究項目寫成,針對原生家庭對兒童成長的影響、父母對孩子發展的責任、如何更好養育孩子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書中包含了大量訪談、心理測試以及母嬰互動的相關資料,被認為是對家庭教育傳統理念的重大顛覆。
成功養育的經驗
養育一個成功的孩子,父母需要具備哪些特徵呢?對孩子富有同理心,也就是說會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投入、關心、有條理、親切、對孩子有回應。當這些孩子長到30歲時,根據研究者的評估,他們也被認為是所有參與者中活得最好的。他們工作成功,婚姻幸福,心理健康,過着非常充實的生活。可以說,他們的經歷,跟他們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分不開的。我們來看其中一個孩子的故事。
在作者看來,尼古拉斯在童年早期接受到的良好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成年後的成功人生。當他剛出生時,母親和他待在一起,體貼、冷靜、對他充滿信心。在第一年頭幾個月里,母親為他自豪,用母乳餵養他,父親會在母親需要的時候幫忙,並和尼古拉斯一起玩耍。第一年年底,尼古拉斯被查出腎臟異常,但在尼古拉斯長大後,父母也盡力瞞着他,不想讓他因為身體缺欠而感到焦慮。當他到了入學年齡,並在智力測試中拿到高分時,父母反而決定不再抓他的學習,以免妨礙他的社交發展。
在教育孩子方面,尼古拉斯的父母認為,父母能給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愛的感覺以及自己在家裡很安全的感覺,並向孩子保證,無論世道怎麼變,家裡的一切都不會隨便改變。如今,尼古拉斯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他風度翩翩、令人愉快,在一所大學任教,和妻子住在郊區,養了一條狗,計劃在兩年後生育一個孩子,心理測試顯示他的心理一直處於良好狀態。這就是尼古拉斯的成長經歷。
所以,作者歸納了9條特徵,分別是:1.對養育孩子有信心;2.對孩子的未來感到樂觀;3.鎮靜、有反省意識;4.對孩子無條件的愛;5.適時對孩子共情,也就是說當孩子產生了某種情緒時,父母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理解他的感受;6.認可孩子表現出的積極性;7.對孩子的獨立性感到愉悅;8.為孩子制定某些紀律;9.母親富有感染力。
避免阻礙型養育
在本書所涉及的研究中,有28個孩子被劃歸到「發展受阻」的一類。其中6個孩子把痛苦外化了,也就是向外釋放、宣洩,表現出某些問題行為,比如多動症、暴力行為等等;另外22個孩子把痛苦內化了,也就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表現為抑鬱、焦慮、恐懼等等。
發展受阻的孩子,其父母具備如下特徵:1.不能與孩子建立聯結;2.不能與孩子玩耍;3.經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有時還意識不到甚至有意否認這一點;4.自我認知和實際行為不一致,也就是說一套,做一套,往往還不自知;5.把自己的需要擺在前面,孩子的需要放在後面;6.體罰孩子。這些行為,也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避免的。
比如,弗朗克。在弗朗克小時候,母親並沒有給他充足的交流,總是像個木頭人似的,冷酷且死氣沉沉。在研究錄像中,研究者發現她沒有笑容,行為和表情都很機械,甚至給弗朗克餵吃的的時候,也很少跟他說話。只有在需要給弗朗克換尿布時,她才會輕輕地動一下。而當弗朗克很安靜的時候,她總是會打擾他,讓他變得很緊張。這說明這位母親很難理解弗朗克的需求,也不知道該怎麼應對,當弗朗克哭時,她表現得手足無措,沒有任何反應。從3歲開始,弗朗克就經常挨打,直到7歲時,打屁股的次數才減少到每周一次。弗朗克的一位同學出車禍去世了,弗朗克的父母告訴他,這都是不聽父母話的後果。
在弗朗克30歲時,研究者再次見到了他。從心理測試的結果來看,他在童年早期的人格原型,也就是壓抑攻擊性的習慣已經成型。他很難表達自己的憤怒——能控制憤怒是好事,但不會憤怒,這可就是一種缺陷了。他看起來很憔悴、很茫然。他告訴研究者,感覺自己20年的時光好像丟了一樣。他表現出了某些抑鬱的特徵,對自己感到困惑,懷疑自己是否適合目前的職業。他會周期性地做噩夢,在夢裡,他被怪獸追趕,但是槍卻熄火了。他有某些軀體症狀,甚至三天不能走路,卻沒有任何生理原因可循。自殺是他感興趣的問題,但他並不認為自己需要心理援助。為了不讓弗朗克的經歷發生在我們的孩子身上,在這我們有必要引以為戒。
幫助孩子應對變故
作為父母,該如何應對孩子成長中意料之外的情況。這些情況包括:遭遇創傷和不利生活環境、家庭成員離開或去世、新家庭成員的加入等。本書所涉及的研究,一共包括8個遇到這些情況的孩子。他們在童年時期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顧。研究者對他們的預期是:他們會發展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成年人。然而,當他們30歲,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評估時卻發現,這8個人在整體功能評定表上的得分,均低於平均值,他們還有一定程度的精神障礙,在日常生活功能上存在某些困難,並且對生活感到不滿。
比如,奧利弗1歲時,研究者對奧利弗和她母親的描述是:母親堅定,有效率,動作簡潔,為孩子感到自豪,會及時滿足孩子的需要,似乎做一切都不太費勁兒。孩子看起來非常滿足,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顧。然而在奧利弗14個月時,她的妹妹羅斯誕生了。母親也在那時出現了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活力大不如前。奧利弗逐漸失去了和母親的親密聯結。與此同時,奧利弗成了父親最愛的孩子。但是,過早同父親建立親密關係卻妨礙了奧利弗的發展,使她表現出被動的、過於強調女性特質的行為方式。
奧利弗18歲時的心理測試顯示,她的緊張和內心的衝突,看起來同她想要獨立的願望有關,但是這個願望並不符合她想要依賴他人和得到照顧的心理。30歲時,奧利弗終於在更換了各種工作後定下心來,選擇了物理治療師的工作。但與她的事業相比,她與男性的關係則處在混亂之中。她總是選擇不合適的男性交往,或者破壞掉一段美好的關係。為此,她不得不多次接受心理治療。此外,根據相關測試的結果,奧利弗被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至此,我們可以說奧利弗的人生軌跡已經嚴重偏離了研究者的預期。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發展中的變數呢?作者說:防患於未然。
如何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作為父母,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呢?我們介紹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孩子的故事
通過孩子的故事,接近他們的內心。孩子們講述的動物故事能夠顯示出他們對家庭的關注。他們幾乎總是講述關於家庭成員的故事,並表達對他們的情感。正是基於這種觀察,才有了如今的心理測試。在心理測試中,研究者往往會給兒童一組動物圖片,然後要求兒童分別就每幅圖片講一個故事。根據兒童的故事,我們往往能發現兒童對家庭的看法,以及某些被壓抑的情緒。
兒童的遊戲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遊戲是兒童內部世界的外在顯現,因此,了解了兒童的遊戲,也就了解了兒童的世界。比如弗朗克,他曾經在玩具房間放置了一個男人和一個孩子的玩具模型。他說,男人是父親,孩子是他自己,他用這種方式想象父親和他一起玩耍。而在現實生活中,嚴厲的父親幾乎從未與他一起玩耍。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弗朗克在借遊戲表達內心的願望。
最早的回憶
在研究中,父母高效、沒有遭受過創傷、感到滿足的研究對象,更不容易回憶起童年的噩夢或重複出現的夢。他們最早的記憶反映了早年在家庭中體驗到的快樂。比如尼古拉斯,他的首次記憶是兩三歲時和父親一起從山上往下跑,他形容當時感覺就像是從地面上飛了起來。這段回憶說明,尼古拉斯與父親在一起非常開心,他的主導情緒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