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走到今天-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史蒂文·約翰遜,美國著名的科普作家,創建了很多有影響力的網站,同時還是美國公共電視台和英國廣播電台的製片人。這本書是用「變焦歷史」的角度列出了6種對我們的世界產生巨大影響的發明。分別是玻璃、冰塊、聲音、清潔、時間還有光線。這本書能提升我們的洞察力。而洞察力一旦提升了就降不下去了,也就是說看完這本書會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另一本作品《偉大創意的誕生》

玻璃

像玻璃、冰塊、聲音等等這些,是我們平時非常常見,看似普通的東西。也許大家覺得這並沒有什麼,不稀奇。但我們不能小瞧了這些東西,我們從物質的角度去看待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周圍的所有東西幾乎是一無所知的。

比如,桌子是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眼前的手機是怎麼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歷史上它們經歷過哪些重大的變革。

我們每天都是瀏覽觸摸各種名勝古蹟,但是卻因為認知受限理解不了它們的美,就像第一次去敦煌莫高窟,如果沒有人講解,我們就會發現那裡就是一些破雕像,一些土房子,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就是用很窄的視野去看它,但是當我們知道了莫高窟經歷的事情之後,再去看它,就能感受到那種經過時間洗禮的偉大美感了 。而了解了這些歷史,可以使我們提高洞察力,改變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玻璃,給我們帶來的改變。我們現在人手一個手機,每天都在用,但是我們知道的卻不多。也許我們知道是誰製造了第一個無線電話,知道貝爾實驗室製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動電話」,喬布斯發明了智能手機等等。那我們從手機的視角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想到什麼呢?手機上有什麼,它的主要材料是二氧化硅,俗稱玻璃,像手機的屏幕,裡面用的晶體管,都是二氧化硅做成的,手機能發出聲音 ,能製造亮光,還能記錄時間。現在,我們了解一下玻璃是怎麼來的。

書中說大約2600萬年前,在撒哈拉沙漠的東部邊緣地區,突然有一顆隕石砸中了地面,產生了1000攝氏度的高溫。在這麼高的溫度下,沙子裡的二氧化硅軟化融合到了一起,在它們冷卻之後形成了一種新的物質,大片大片地覆蓋到了沙漠裡,就是玻璃。

玻璃的出現是個極度偶然的事件,自然界不可能無緣無故出現1000攝氏度的高溫,就算在撒哈拉沙漠,地表溫度最高也就58攝氏度,這就已經是極限了。那1000攝氏度是怎麼回事呢?只有像隕石撞地球這么小的概率事件才有可能發生。玻璃出現後 ,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東西漂亮,可以製作各種首飾,然後就開始人工製作,因此人們發明了熔爐,開始人工製作玻璃。那時候的玻璃都是不透明的,頂多做個湯碗之類的,或是做個胸針的裝飾品,直到後來一小群土耳其的玻璃製作手藝人跑到威尼斯定居下來,玻璃製作的手藝才開始飛速發展。但是製造玻璃得用熔爐,要達到1000攝氏度的高溫。而威尼斯的房子大多數都是靠木材製作的,所以這些手藝人動不動就把街坊鄰居的店鋪燒個精光。市政府既想保留玻璃製造商的手藝,又想維護公共安全,於是在1291年再次將玻璃製造商流放他鄉。但這次他們的旅程很短,目的地就在距威尼斯潟湖一英里之外的穆拉諾島。

不經意間,威尼斯的總督創建了一個創新中心:他們將這些玻璃製造商集中在一個城市社區般大小的獨立島嶼上,由此引發了一股創新的風潮,誕生了一個被經濟學家稱為「信息溢出」的環境。

意思就是你在創造一個環境的時候,根本想不到它會發展成什麼樣,這個環境帶來的效益可能比你設想的收益要大得多。就像穆拉諾島上的這些玻璃手工藝人,因為他們一直處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環境下,所以對玻璃的改良就會特別快,像其他的地方如果只有零零散散的幾個人做玻璃,他們的技術肯定就不如前面的快。到了下一個世紀的頭幾年,穆拉諾島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玻璃島」,它出產的華美花瓶和精緻玻璃器皿,在整個西歐變成了身份的象徵。人們把海藻燒成灰加到原來的玻璃溶液中,發現了一種水晶玻璃,這個就是現代玻璃的起源。玻璃在威尼斯變得透明了。緊接着透明玻璃的出現後,在科學家看來,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從此不一樣了,透明的玻璃可以彎曲、變形,甚至分解光線,這就給我們帶來了3個全新的世界。

顯微鏡

它可以製作顯微鏡,我們從此發現了一個微觀的世界,我們才知道細胞是什麼樣,原子是什麼樣。現在醫藥學、量子力學、生物學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望遠鏡

它還可以製作望遠鏡,我們才看到地球外面是什麼樣子,才開始睜眼看宇宙。像哈勃望遠鏡,能捕捉到幾十億光年外的光。

鏡子

我們可以看清楚自己長什麼樣子,以前的時候大家都靠銅鏡或者是水裡的倒影隱隱約約看到自己扭曲模糊的面孔。可能活一輩子也不不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別人知道也沒辦法告訴你,因為畫不了那麼像。以前人們畫畫都不是畫自己的,喜歡畫風景,畫動物,但是有鏡子之後這些畫家都開始畫自己,像梵高的那幅,耳朵上纏了個繃帶,就是他的自畫像。看清自己之後,人們才有了對自己長得漂亮的強烈需求。透明玻璃演變成瞭望遠鏡、顯微鏡、鏡子,這些發明直接改變了我們和世界的相處方式。但不僅僅如此,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們把玻璃絲繞在一起,做成一種神奇的新材料,名叫玻璃纖維。

它的身影隨處可見:住宅隔熱設備、服裝、衝浪板、豪華遊艇、防護帽,以及現代電腦里連接芯片的各種電路板。空客公司的旗艦機型A380是全世界最大的商用飛機,它的機身就是用鋁和玻璃纖維的複合材料製成的,和傳統的鋁製機殼相比,它的抗疲勞和抗損壞性能大幅提高。

它隔熱、堅硬、導電、透光,今天全球互聯網的支柱就是幾十條光纖橫穿大西洋海底,它們傳輸着各個國家之間的數據信息,可以說人和人之間就是靠玻璃鏈接起來的。

聲音

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聲音。聲音是大約100萬年前,海洋從環繞今天巴黎的盆地消退,留下一個石灰岩礦床帶,隨着時間的推移,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屈爾河緩緩流經其中一些石灰石,形成了一片片的岩洞和涵洞;最終它們綴滿了因雨水和二氧化碳而形成的鐘乳石和石筍。考古學的發現表明,成千上萬年以來,尼安德特人和早期現代人利用這些洞穴作為棲身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初,在屈爾河畔的阿爾西洞穴群石壁上,發現了一批規模宏大的古代繪畫。其中包括一百多幅野牛、猛獁象、鳥類和魚類的畫像;甚至還有人類的自畫像。但是最近人們發現,在岩洞裡畫畫的地方,恰恰就是聲音共振最好的地方。

比如,在法國的阿爾西岩洞裡,阿爾西是一個很古老的岩洞,在那裡面,每一幅壁畫的位置都有一個標記。這個標記的地方就是說話時聲音最洪亮的地方,如果你在這個位置喊一聲,你可以聽到7種不同的回聲,這說明從遠古時代開始,人們就有了收集聲音的願望。

一直到19世紀的時候,人們才製造出了第一個可以收集聲音的儀器,叫做聲波記錄儀。它的原理是,一頭是個大喇叭,用來收集聲音,上面有一層很薄的羊皮紙,用來震動,最後還有一支筆,在紙上畫出這些震動。這個發明第一次把聲波從空氣中抽離出來,把它刻在了物理性的介質上面,當然這個儀器最開始的時候只能記錄聲音,並不能發出聲音。雖然很簡陋,但是這個發明要比留聲機早20年,到後來留聲機出現,人們才開始實實在在地把捕捉到的聲音回放出來。那我們對聲音的運用可不是只限於擴展我們嗓音和耳朵的範圍,我們後來發現,那些聲音的實際運用要比這個大得多。

比如,我們可以通過聲音看見東西。比如當年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時候,因為撞到了冰山,這個消息當時震驚了很多人,這麼大的一艘船說沉就沉,那以後還有什麼船是絕對安全的呢?人們開始意識到船不是越大越安全,關鍵是怎麼避開障礙物。

那怎麼避開呢?當時就有人提出,可以利用聲音在水下傳播的特性進行回聲定位。聲波在水下傳播的時候,要比空氣中的速度快4倍,而且還不受雜音的干擾,通過它的反射原理就可以很清楚地探測到遠處有什麼的東西,這就是最早的聲吶設備。後來聲吶的運用除了探測冰山和潛艇,漁夫們也用聲吶探測哪裡有魚,地質學家用它來探測海底地貌,醫生用聲吶做超聲波檢測。直到我們現在聲音已經無所不在,不管是聽音樂、看電視、打電話等等。

想象一下,某個外星文明生物透過星系觀察我們的地球,想要尋找智慧生命的跡象。幾百萬年以來,他們幾乎一無所獲。他們看到的只是每天有氣流繞過這顆星球;每隔十萬年左右,巨大的冰川擴展開去,或撤退回來;大陸板塊在進行大規模的漂移。但是,大約一個世紀之前,突然出現了一個重大的變化——夜晚的時候,這顆星球的表面在城市街燈的照耀下熠熠生輝,擴展到了整個世界,而且越來越明亮。

從太空觀看,人工照明的出現,也就表明這個星球一定有生命存在。可以想象一下外星人的心情肯定也是很激動的。如果從地球的角度看,人造光的發明在可見的創新方面,可能並不是顯得有多特別,但是它的出現卻標誌着社會的一個零界點。我們現在夜空的亮度,是150年前的6 000倍。人造光改變了我們工作和睡眠的方式,協助創建了一個全球通信網絡,並且可能很快在能源生產上取得顯著的突破。電燈泡和流行的創新思維關係如此密切,以至於它成為新創意本身的一個比喻。人們經常拿電燈泡比喻新奇的思想。

而在10萬年之前人類學會控制火,蠟燭一直是占有統治地位的照明手段,靠蠟燭生活場景,一到晚上就是一片漆黑,沒有手電筒,沒有電燈泡。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蠟燭也沒有發明出來,那時候人們的睡眠和現在人可完全不一樣。有一位歷史學家在一份資料中就證實,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祖先會把睡覺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天剛黑的時候,所有人都先睡4個小時,然後起來上廁所,生小孩,聊天。第二個階段,再睡4個小時。

19世紀出現的照明打亂了這一古老的節奏,提供了一系列日落之後可進行的現代活動。

例如,看戲、下館子、加班幹活,各種活動不一而足。

埃克奇記錄了由19世紀的風俗習慣建立起來的單獨8小時連續睡眠的理想模式,以便適應照明出現後人居環境的顯著改變。就像所有的調整適應,它的益處也帶來了不可避免的成本。

例如,困擾全世界幾百萬人的半夜失眠,從嚴格意義上說,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身體自然的睡眠節奏固執地堅持它們19世紀形成的傳統。凌晨3點驚醒的時差反應,其實是由人造光引起的。

緊接着是蠟燭的演變。開始的時候人們都是燃燒動物的脂肪。

比如,窮人一般都是燒牛油,就是牛的脂肪,牛油雖然便宜,但是它燃燒的亮光很低而且有濃濃的黑煙。

有點錢的人,燒精油,就是海洋里抹香鯨腦袋裡的那種油,這種油做成的蠟燭燒起來很乾淨,沒有黑煙。18世紀的時候鯨油蠟燭就是最昂貴的一種人造光,鯨油因為值錢呀,這就刺激了捕鯨業的大爆發。當時捕鯨可是一個高危行業,又沒有什麼特別先進的工具,人們主要的武器就是叉子。通常為了追到一條鯨魚,很多人會命喪海底。那把鯨魚捕回來之後可還沒完,還需要在鯨魚的腦袋上開個洞,然後找一個人爬進去,用勺子刮鯨魚腦袋裡的油,一刮就是一兩天。

而我們現在用的手機,透過屏幕投射出來的亮光,就能看到東西,在跟之前一比較就會發現我們現在真的是好方便,這其實就是用變焦視角看歷史帶來的樂趣。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現象,如果我們覺得什麼都是很常見的,那只能證明我們的認知受限了,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就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讀書筆記思維導圖.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