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邏輯-讀書筆記
用經濟學視角解釋社會進化,用風險與博弈重新理解人類文明。一部具有宏大視野和學術突破性的著作。
迷信、婚姻、家庭、宗族、商業、金融……為何生產率不能完全解釋文明進化邏輯?如何衡量文明是進步還是倒退?如何正確理解我們當下面臨的一些社會現象?
作者以「人類與風險的博弈」歷程為線索,使用數據量化分析和文獻研究分析,通過人們所熟悉的創新、商業、金融等現象與歷史,用翔實的數據與資料分析探討文明演進背後的內在邏輯,創新性地提出衡量文明的新標尺——「風險應對力」(即應對風險的能力),以此來幫助我們更完整地解讀人類文明化進程,為認識、發展人類社會文明提供獨特視角。
什麼是文明
經濟學界甚至歷史學界的學者在評價文明發展時,往往以經濟增長或勞動生產率作為標準,但在作者看來,這是存在質疑的。
評判標準
我們在評判經濟的時候,習慣性地以GDP或人均收入來做標準。
比如,工業革命。從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800年左右,世界人均收入都在一個平面上波動,幾乎沒有提高。 但是在18世紀以後,也就是工業革命發生後,這條曲線陡然升高,開啟了新的歷史。有大量歷史研究和經濟理論,不管是談中西文明的對比,或是探討工業革命的重要原因,都是基於這個前提展開的。
作者認為,只用GDP做標準,是不恰當的。
比如,按照經濟史學家的估算,漢朝時中國人均收入大約是450美元,到清朝道光年間大約是600美元,到19世紀末回到了530美元,到1950年只有439美元。也就是說,按照人均收入或者勞動生產率的標準,中國從秦漢以來的2000多年裡幾乎沒有進步,這讓人不可思議。
於是,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叫風險應對力,作為衡量文明的標準。所謂風險,按照世界銀行的定義,是指可能損害個人福祉的不確定性事件,比如疾病、地震、戰爭、失業等。按照這個定義,作者認為,文明不僅是財富的增加,也是風險的減少。只有兩方面同時考慮,才能解釋社會發展中更多的現象。 那麼,為什麼要把風險應對能力看作評判文明的標準呢?因為作者發現,在人類文明發展中,風險是產生暴力的重要根源。
比如,發生了旱災、水災、地震、瘟疫等風險事件,人們會面臨更嚴峻的生存挑戰,大家這時都會更傾向於訴諸暴力尋找活路,或者被迫捲入到暴力活動中。
學者分析了1470年到1900年間,中國267個府的農民起義和氣候災害的關係,發現旱災年份是關鍵,因為食物短缺,生存受到了挑戰,農民揭竿而起的概率增加。由此可見,風險是產生暴力的重要原因,降低風險就等於減少暴力。換句話說,人類應對風險能力的提高,也就意味着文明程度的提高。
降低風險的社會形態
那麼人類可以採用哪些方式來降低風險呢?在書里,作者一共解釋了九種社會形態,包括科技、迷信、婚姻、宗族、宗教、商業、金融等對降低風險、促進文明的作用。我們簡單地來了解一下其中2個。
首先,迷信。作者認為,在人類歷史上,迷信是降低風險、化解暴力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在科技、金融等避險手段成熟之前。因為它雖然不能改變現實,不影響客觀存在,但可以給個體帶來安心,給社會帶來秩序,從而增加合作,減少風險。
比如,人類沒有文字和科學,沒有防備自然風險的工具。每天自然界發生的事自己不可預知、無法理解,但會虛構出一套故事,告訴大家天災、洪水、死亡、疾病等等,都是由上天決定的,甚至是因果報應。這就是迷信。迷信降低了人們對未來的惶恐,增加了群體生存下去的信心。
這包括三個層面:
一是古代社會的統治者會借用某種天命或神話的傳說,比如自稱天子,來樹立統治權威,建立國家秩序,從而減少無政府狀態的暴力衝突。
二是迷信中往往包含着某種道德教化,比如說做壞事被天打雷劈,不守信用的人要下地獄等等,這能增加社會安全和契約信用。
三是在個體層面,迷信能提升普通人的身心穩定和生存信心。有信心從事有風險的活動,比如農民可能不再播種,商人不敢出門,水手不去遠航等等,會導致經濟難以維繫下去。
其次,金融。作者認為金融可以超越血緣和信仰,在陌生人之間進行資源調配和風險對沖。換句話說,金融實現了大規模的跨時期的價值交換,因此能夠顯著降低風險帶來的衝擊。
比如,19世紀發生的愛爾蘭大饑荒,由於糧食大量減產,導致愛爾蘭人口減少了四分之一。不過其中,貸款機構起到了救援災民、恢復生產的重要作用。據統計,在1841年至1851年的愛爾蘭,有貸款機構的地區人口減少幅度,比沒有貸款機構的地區要低40%。 再比如,學者對中國明清時期400多年的金融發展和農民起義的關係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凡是金融供給能力較強的地區,也就是典當行數量較多的地區,人們應對風險的能力更高,因而會有較少的農民起義和社會動亂。這些都證明了金融對於降低風險、促進文明的巨大作用。
總之作者認為,金融是促成現代文明的巨大動力,甚至是引發工業革命和東西方大分流的重要原因。但金融較好地解決了傳統風險的挑戰,但又催生了新的人造風險。
人類與風險的博弈
在這個過程中,風險不只是自然災害,還包括社會結構的變化。在歷史上,人類最初主要是應對自然風險,後來工業化和金融市場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卻帶來新的人造風險。為了應對這些風險,催生出新的社會結構,進一步改變了文明發展的趨勢。
「人造風險」這個概念,是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們從農村遷到城市,隨着新的生產方式和市場形態的出現,產生的新型風險。
比如,工業機械化生產中可能出現的工傷,以及工業化伴隨着人口集中,給流行病提供了土壤,都是過去沒有的。更重要的是,人們由務農改為上班,生存風險不再僅僅與氣候或天災相關聯,而是跟市場波動相關。比如經濟周期和金融波動,可能造成企業倒閉或大量裁員。而在城市裡謀生的普通人,一旦失業就可能失去經濟來源,生活陷入困頓。
另外,農業社會的風險一般是局部性的,不太可能全國同時發生旱災、水災、地震等,但是像經濟危機、環境污染、大流行病這樣的人造風險,往往能影響全社會,以至於傳統的避險手段,比如家庭、宗族、宗教等,並不能完全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應該如何應對人造風險呢?
福利國家
福利國家是指國家與社會關係的一種狀態。也就是由政府代表國家出台一系列救濟貧困、擴大安全的政策措施,以維護社會穩定。
英國是最早的福利國家,它很早就制定了濟貧法,1880年制定了僱主責任法,1897年通過了工人補償法,1905年出台失業工人法,1908年通過養老保險法等等,由政府牽頭為民眾提供更多的生存保障。其他西歐國家也從19世紀後期開始,陸陸續續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到20世紀被更多的國家效仿,成為一種世界潮流。
那麼福利國家有沒有起到降低風險的作用呢?一般觀點認為,福利國家為公民提供了生存保障,能避免兩極分化,防止社會分裂,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比如,1929年大蕭條後,失業成為世界性的問題。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上任後,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其中1935年提出的《社會保障法案》給公民提供失業保險、退休保障以及貧困低保,向着福利國家邁出了一大步。 結果羅斯福新政之後,美國社會風險降低,命案率從1933年的每10萬人有9人死於暴力,逐步下降到1955年的每10萬人有4.5人死於暴力。所以作者認為,政府為個人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之後,促成了暴力的減少和文明的提高。
中央銀行
在歷史上,中央銀行的建立不是為了調控經濟,而是為了防範危機。工業化時代經濟波動的出現,增加了失業的風險。這往往和金融危機有關。
比如,1929年的大蕭條,美國就出現了股市泡沫和虛假繁榮。這種金融槓桿帶來的資產價格泡沫,往往是金融危機的先導。一旦泡沫破滅,就會導致銀行擠兌,企業資金斷流,甚至破產倒閉,造成工人失業。大蕭條就是這樣發生的,當時許多國家的失業率超過25%,很多家庭收入中斷,百姓生活異常艱難。結果為希特勒上台和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契機。
後來經濟學家復盤這次危機,大多歸咎於美聯儲沒有充當好「最後貸款人」的角色。如果美聯儲當時積極充當最後貸款人,大蕭條完全可以避免。
那麼什麼是「最後貸款人」呢?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最初目的是幫英國政府發行國債。但是隨着18世紀金融危機頻發,資產價格大幅波動,導致商業銀行被擠兌倒閉。為了防範金融危機,需要建立「最後貸款人」機制,以便在市場恐慌時挺身而出,承諾提供無限貸款,避免擠兌。
後來英格蘭銀行確實發揮了這種作用,它在19世紀以來發生的多次銀行擠兌和金融恐慌中,投放大量的貸款和流動性,阻斷了危機。從此,其他國家紛紛效仿英格蘭銀行成立中央銀行,並把充當最後貸款人看作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職責。
後來隨着理論和現實的發展,中央銀行從「福利國家」發展到「貨幣國家」,再從「貨幣國家」發展到了「財政國家」。從19世紀後期到21世紀初,美國經濟衰退的頻率一直在下降,衰退時間縮短,衝擊越來越小,而復甦擴張的時間越來越長。可見,19世紀以來人們創立的這些新的社會結構,起到了減少經濟波動、降低失業風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