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炮、病菌與鋼鐵-讀書筆記
本書的作者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國家科學院院士,當代少數幾位探究人類社會與文明的思想家之一。戴蒙德的研究使他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美國地理學會伯爾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等 。代表作包括《槍炮、病菌與鋼鐵》《第三種黑猩猩》《崩潰》《昨日之前的世界》《劇變》《為什麼有的國家富裕,有的國家貧窮》等。
本書是一本提升我們眼界的書,讓我們站的更高,看的更遠。這本書回答了一個問題:人類社會是如何發展的?比如,為什麼最早出現農業問你們的古代中國和兩河流域最後沒有去征服新大陸。
本書的開場白提到:1972年7月作者在新幾內亞島上研究鳥類的演化,一天工作之餘,他在海灘上散步遇到了一個當地的政治家,叫做亞力。他提出了一個當時作者都無法回答的問題:「為什麼是白人製造出這麼多貨物,再運來這裡?為什麼我們黑人沒搞出過什麼名堂?」作者把這個問題命名為亞利問題。
作者經過25年,寫下了本書,正是為了回答亞力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為什麼是不均衡的,為什麼一部分人比一部分人發展得會更快更好更先進。作者打破以往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人類史理論,從環境因素入手,從動植物的馴化過程入手,追溯人類社會發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人類社會發展不均衡的起源
作者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
叫卡哈馬卡衝突,它是當時印加帝國最大的城市之一,而故事的主人公,是一群168人組成的西班牙探險隊,在他們隊長皮薩羅的帶領下,深入秘魯高原來到了卡哈馬卡。
他們的目的絕不單單是一次拜會,或者一次純粹的探險,在他們進入到卡哈馬卡這座城市以後,城市熱情好客的主人安排了他們的食宿,給他們提供了住所。但是在這一宿的時間,他們進行了一個謀劃,第二天早晨馬上就要會見當時印加帝國的國王了,印加帝國的國王叫阿塔瓦爾帕。
阿塔瓦爾帕出場的時候,前面掃地的就有2000多人,然後是一大群貴族身着艷麗的服裝,坐在一個由80人抬的大轎子當中出來,裡面裝滿裝飾着各種金銀珠寶,而且鑲滿了各種漂亮羽毛。
經過簡短的對話,這群西班牙探險家按照他們前一天晚上的預謀,發起了一次突然襲擊,結果他們不僅打散了8萬人的護衛軍團,殺死了其中的7000人,而且俘獲了當時印加帝國的皇帝阿塔瓦爾帕,皮薩羅在這之後提出了人類歷史上最高的一筆贖金要求。他們要求印加帝國用能夠裝滿32平米,2米5高的一座房間的黃金,來換回他們的國君,最後他們獲得了相應的贖金,但是他們依然殺掉了阿塔瓦爾帕。
這也是殖民者和土著起衝突的原因。類似這樣的故事當時在美洲大陸上不斷地上演,絕大多數以歐洲殖民者的優勢獲勝而告終。為什麼是歐洲殖民者獲勝?為什麼168人能夠大勝8萬人呢?
作者分析說,可能是因為雙方武器和裝備的區別。168人的西班牙探險家大概有100名騎兵,每一個人身上都穿着鋼鐵製成的盔甲,他們的步兵有十幾支火槍,還有一尊小炮,每一個人的手裡都拿着鋼鐵製成的鋒利的匕首和長矛。
而印加人雖然有多達8萬名的護衛軍團,但是他們沒有馬,因為美洲大陸自始至終,都沒能馴化出來一種動物,能夠供他們在戰爭中騎乘。而且他們身上沒有盔甲,他們穿的是皮革做成的軟護墊,手裡也沒有鋼鐵製成的鋒利的任何兵器,他們手裡拿着的是石塊、青銅棍、木棍、狼牙棒甚至彈弓。
在這樣的裝備對比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也就是印加帝國的戰士們,無法對這168個西班牙探險者形成有效的殺傷,而西班牙探險家身上所攜帶的每一樣裝備都足以致命,所以結果就應運而生了。
歐洲中心論
那麼為什麼這些優勢全都在西班牙這一方?為什麼優勢不在印加帝國這一方?因為歐洲積累了豐富的工業基礎,他們的冶煉更發達,所以他們擁有了這樣的技術,而當時的印加帝國並沒有,為什麼歐洲有而印加帝國沒有?
歐洲中心論者認為是因為歐洲人的人種,或者基因上的優勢,讓他們擁有更好的發展速度,也就是因為他們更聰明,他們更勤奮,所以他們發展得更好。但是作者不這麼認為。
首先,如果單從基因的優勝劣汰,歐洲人不一定比美洲人更聰明。因為歐洲已經有長期的社會福利保障制度,人們在有保障的社會條件下生活了很多年,在這樣的條件下生活,所有的人或者說大多數人,不論你聰明不聰明,都可以很好地生活下去並且傳宗接代。
而美洲不一樣,1972年幾內亞,食品匱乏、社會動盪、治安不好、醫療條件根本談不上,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只有那些更聰明的人才能夠活得更好,更容易獲取食物,而更好地傳宗接代,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基因疊加,從優勝劣汰的觀點來考慮自然進化率,應該是美洲的人或者說應該是那些生活條件更惡劣的人積累下來的優秀基因,要多於歐洲大陸,所以說歐洲人更聰明理論行不通。
第二,1972年的歐洲,每個家庭大概每天有6個小時花在電視上,而這段時間美洲或者新幾內亞居民的孩子,他們可以用這些時間來做更積極的運動。比如探索外部世界,這是對大腦的發育有益處的,所以從發展條件、發育條件上來看,也應該是美洲大陸的人,或者說幾內亞的人應該比歐洲人更聰明。
既然不是說因為歐洲人更聰明,所以歐洲發展得更好,那是什麼原因導致歐洲發展得更好呢?
農業文明的誕生
因為13000年到11000年左右,歐亞大陸迎來了農業文明。也就是西南亞的新月沃地(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也就是現在的伊朗、約旦、以色列、伊拉克等和東亞的古代中國這兩個地方。
為什麼最早在這兩個地方誕生,作者說,因為農業文明的誕生不是一個主動選擇的結果。農業文明的開始,是無意識的,或者說經過長期地嘗試失敗才誕生的生產生活方式。
農業文明的產生需要三個先決條件:
第一個是氣候條件。新月沃地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多雨、四季分明,這樣就給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
第二個是環境條件。新月沃地的海拔從幾百米一直到幾千米,海拔分布地非常豐富,帶來了豐富的植物種類。
第三個是資源條件。我們面對的自然界大概有20萬種植物,這20萬種植物裡面大概有不到1000種能吃,而這1000種能吃的植物裡邊我們常吃的只有不到100種,這100種當中被我們當作主要的食物來源不到10種,水稻、白面、小麥、高粱、小米、玉米、土豆等等。
我們人類要想從這些植物中進行種植是很難的,所以經過一萬多年的努力,人類選擇了這些主食,而這些主食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不知道是因為碰巧還是自然規律,它們都屬於植物分類學當中的一個科屬,都屬於大種子禾本科植物。
大種子是說這些植物的種子重量,比這一類植物的平均種子重量,重10倍以上,簡單說就是這些植物的種子大。古代中國馴化了水稻和小米,而新月沃地馴化了小麥,幾千年之後,美洲大陸的先民才成功馴化了玉米,非洲馴化了高粱。
既然在環境、氣候和資源共同的作用下,新月沃地和古代中國最先完成了對最早一批農產品的馴化,開始了糧食的種植,為什麼美洲也有合適的氣候,合適的土壤環境,合適的地理分布,為什麼那麼晚?
這跟植物的特點也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人類很容易對這幾種動物的野生祖先進行馴化,所謂馴化的過程,其實是不斷地選擇,不斷地優化的結果。
而美洲面對的植物世界則不然。一方面美洲面對的大種子禾本科植物的種類本身就少,另外他們最後成功馴化的品種——玉米,它的野生祖先是什麼呢?它的野生祖先很不好找,人們很難在野外找到一種長得像玉米的野生植物,最後爭論來爭論去,結合了最新的技術,人們才發現玉米的野生品種竟然是一種只長了單排種子,果實很小,而且外面包裹着硬殼的一種美洲野生植物,也就是「大變玉米了」。
經過了幾千年的時間,人們才把玉米馴化成現在我們熟悉的金黃色的,一紮來長的長滿了飽滿顆粒的果實,況且玉米的蛋白質含量還只有水稻或者小麥的一半。
人類對動物的馴化
作者說,人類經過11000年到13000年的努力,一共只馴化了14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而馴化的時間大概跟農業文明相繼開始,甚至是同時進行的,這14種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其中有5種主要的:山羊、綿羊、馬、牛和豬。9種次要的:單峰駝、雙峰駝、北非野驢、馴鹿、安第斯羊駝、白肢野牛、氂牛等等。所謂次要,是因為它們只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為人類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分布在歐亞大陸:古代的印度馴化了牛,然後古代的兩河流域,馴化了山羊和綿羊,而馬是古代烏克蘭人在大概4000多年前馴化的,這一共馴化了有13種。為什麼這13種都在歐亞大陸呢?
首先歐亞大陸的面積非常廣大,它的地形非常豐富,所以它分布了地球上最豐富的物種資源。而非洲大陸動物種群的豐富性,遠不如歐亞大陸,美洲也一樣。
作者提出了一個準則叫做安娜·卡列尼娜準則,說的是被人類馴化的動物都是相似的,而沒有被人類馴化的動物,各有各的「不是之處」,因為這並不是動物的錯,只不過是它們沒有能夠很好地跟人類融合,被人類馴化而已。
安娜·卡列尼娜準則都包括:
第一,生長速度太慢的動物沒法養。比如大猩猩。為什麼沒有人飼養猩猩來吃肉呢?因為猩猩從小長到大、長到成體,大概需要10~15年的時間。
第二,能量轉化率。比如,用1000公斤的草餵給牛,可以產生100公斤的牛肉,這個叫能量轉化率。而作者說所有的食肉動物都屬於能量轉化率很低的動物,比如獵豹,獅子老虎。
所以我們驚奇地發現,這14種人類經過1萬多年努力馴化的大型野生哺乳動物裡面,沒有一種是食肉動物,全部都是食草動物,因為食草動物普遍的能量轉化率要比食肉動物高。
第三,繁殖。比如,豬的繁殖能力很強,它就很適合人類馴養;羊也是,不斷地繁育不斷地繁育,所以繁育速度越高越快的動物越適合人類馴養。但是對於那些繁育難度過大的動物就不適合被馴養。
比如,獵豹,獵豹在求偶交配的過程當中,需要經過室外長達幾天的奔跑、追逐和嬉戲,在籠養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雖然人類因為出於對獵豹速度的敬佩和景仰,經過多次的努力嘗試,去馴化獵豹都失敗,包括古代埃及和古代中國的壁畫上,都有獵豹參與人類出行活動的場景,但是作者說,被稱為馴養而不叫馴化。
馴養和馴化主要的區別在於是不是在繁殖的過程當中,通過有意識地選擇,讓它們為自己的主人服務,就區別了馴養和馴化,所以人類經過多次的努力,都沒能夠馴化獵豹,是因為它不能繁育,在人工條件下很難完成它的求偶過程。
第四,性格。比如說棕熊、灰熊,它身材龐大,雖然可以給我們提供更豐富的肉,但我們馴化不了脾氣太暴躁。
所以非洲的原生種族也沒有能夠馴化斑馬,他們沒能夠騎着斑馬去跟北非的人作戰,他們騎的馬依然是由殖民者或者說由舊大陸帶來的傳統歐洲馬。
第五,動物面對驚嚇時的反應。如果一種動物它的神經特別敏感,任何有一點風吹草動,它就跑,而且四處亂撞的話,這種動物就不適合養。比如瞪羚、跳羚、非洲大羚羊。
第六,群居環境。比如,馬、牛、羊,它們都可以一群一群地在一起生活,可以進行一起養,適合馴養。
所以,因為歐亞大陸的種群太豐富了,14種當中的13種都得以在這裡被馴化,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所處的歐亞大陸這一塊大陸的環境是多麼的肥沃、多麼的豐富、多麼的優秀。
農業文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回答一個問題:農業文明使人口可以快速增長,這是為什麼呢?
穩定的食物來源
因為在採集狩獵的生活方式的時候,人們不能進行頻繁的生育,也就是當一個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腳步跟上部落遷徙步伐的時候,一個母親是不能養育第二個孩子的。
所以在採集狩獵時代,母親生育的周期是4年。而人們一旦定居下來,這個情況就改變了,你不需要第一個孩子可以滿地跑就可以生第二個,而且他還有吃的。
複雜的社會結構和分工
包括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結構的複雜和社會分工。
第一,人口增長。人口就是生產力,有越多的人去種地就可以種出越多的糧食。
第二,社會分工。農業生產進展到一定程度以後,不需要每一個人都從事農業生產,就可以獲得整個部落可以吃的糧食。也就是當農業文明誕生一段時間以後,人類就有了更複雜的社會結構,社會結構是怎麼產生的,社會結構就是當聚集的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應運而生的。
當人口龐大到一定程度以後,組織結構逐漸誕生了,而一步一步地演化,最後形成了所謂的國家。
文字的發明
隨着定居文明的持續;社會分工的持續;管理方式、管理工具的不斷演進,文字的發明就成了一種必要的、迫切的社會需要。文字的發明最早是用來記錄的,記錄今天我們產了多少糧食,以便於集中的保管和最後的再分配。
而文字的誕生它的偉大意義在不僅僅是人們完成了記錄工作,文字的誕生使知識的傳播和積累有了一種更好的方式,它傳播得更快、更久、更遠,能夠傳播得更準確。為什麼說文字的產生能夠讓知識傳播的更快、更久、更遠、更準確?
比如,皮薩羅能夠帶着他的隊伍來到美洲,是因為西班牙國王給了他一紙命令,這個命令首先就是以文字寫下來的,然後他讀了哥倫布的航海日誌才來了每美洲,哥倫布的航海日誌也是以文字的形式寫下來的。
也就是因為有了文字,有了社會分工,加上知識的積累,他們最後就形成了我們所謂的科學技術。因為歐洲人有文字、有積累,一代一代的導致他們能夠冶煉,所以他們才有了槍炮,有了鋼鐵。
病菌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那麼病菌是什麼作用呢?病菌在歐洲人征服美洲大陸的過程當中,起到的作用不亞於槍炮與鋼鐵,甚至它的作用或者貢獻比槍炮和鋼鐵還要大,為什麼會是這樣?
比如,1492年哥倫布到達新大陸的時候,墨西哥當時應該有2000萬人口,而在不到100年之後,墨西哥的人口銳減到160萬。為什麼?這其中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死於殖民者直接的傷害,而其中95%甚至以上的人都死於殖民者,也就是歐洲人帶去的病毒:傷寒、麻疹等等。
作者說,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大傳染病、大流行病奪走了人類生命。而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規律,全都是從動物身上傳染到人身上,變成了大規模的流行病而奪去大量人類生命。
歐亞大陸的先民不斷從這些動物身上得到了不同種類的各種各樣的病毒,一批又一批歐亞大陸的人們死於這樣的病毒。但同樣,因為幾千年共同的相處,人跟動物的親密接觸,導致歐亞大陸的先民不斷地面對各種各樣的疫病。
各種各大規模的死亡,同時那些生存下來的人們就擁有了免疫力和抗體。這也恰恰是為什麼當歐洲人面對美洲大陸的原住民的時候,他們身上攜帶的這些病毒,能夠給美洲大陸的人們帶來那麼大的傷亡。而歐洲的這些殖民者,是因為他們身上已經擁有了這些抗體,所以他們可以在病毒疫病流行的時候得以倖免。
但美洲大陸的先民因為沒有那麼多可供馴化的動物,所以他們沒有能夠大批的馴養動物。他們身上基本沒有能夠因為跟動物親密接觸,從而從動物身上傳遞到人身上的各種的病毒和疫病。所以他們沒有什麼病毒可傳染給歐洲人,而歐洲人有很多幾千年來積攢下來的各種病毒可以傳遞給美洲人,事實上也造成了美洲大量的人員死亡。
也就是說,病毒的大面積流行,造成了美洲大陸原住民的大面積死亡,所以才讓歐洲的這些殖民者得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占領這些大陸。原來美洲大陸的住民,雖然他們沒有鋼鐵和槍炮,沒有那麼先進的武器,但是他們有足夠龐大的人群和有生力量,可以和歐洲殖民者進行有效對抗。
因此歐亞大陸的先民因為得天獨厚的環境,最早進入了農業文明,所以他們最早開始了知識的積累,不斷地進步發展出了足夠的槍炮和鋼鐵。又因為他們長時間馴化動物跟動物共同生活,而導致了他們身上擁有豐富的病毒的同時擁有豐富的抗體。槍炮、病菌、鋼鐵這三要素,使他們得以完成了對新大陸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