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讀書筆記
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本該是幸福的,物質充盈、信息發達……然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時常感到焦慮、煩躁、沮喪、難以專注,也因此喪失了對幸福的感知。在這本書中,作者用理性思辨的語言、豐富接地氣的實驗案例,揭開關於幸福的六大謎題。
幸福的陷阱
什麼是幸福?作者給出的定義是:有意義的快樂。真正的幸福不是簡單地羅列一系列事實,而是一種持續的人生狀態。但我們普遍認為,擁有物質基礎就是幸福,但是真是這樣嗎?
物質幸福固然重要,但是精神幸福更為重要。我們認為,收入的增長可以讓我們獲得幸福,但它無法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我們「渴望」獲得財富,但「渴望」不等於「喜歡」。
在《伊索寓言》中,有個狐狸與葡萄的故事。故事說的是有隻狐狸特別想吃葡萄藤上熟透了的葡萄,於是它跳起來去摘,但它跳得不夠高;再跳起來,還是夠不着;再跳起來……狐狸試了又試,最終也沒有成功摘到葡萄。最後,它決定放棄,一邊走一邊說:「我敢肯定,葡萄是酸的。」狐狸下意識地接受了自己並不是特別想吃到葡萄的想法,於是它便能夠「心安理得」地離開。這就是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酸葡萄心理」的由來。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也許跟寓言中的狐狸一樣,在某個時候也會渴望得到自己其實並不那麼喜歡的東西,金錢就是其中之一。丹尼爾·卡尼曼教授在一項研究中指出:大部分人認為高收入等於快樂,但這個說法事實上極為虛幻。高收入的人對生活會感到比較滿足,但不會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們甚至更容易緊張,也不太會享受生活。收入對於生活的影響是短暫的。為什麼收入的增加沒有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幸福感?那就是我們沒有用正確的方式來比較幸福。
4點原因
第一,人的適應能力讓我們通常高估自己從某一事物中持續獲得快樂的可能性。
第二,比較的心理傾向使得我們在評判幸福感時更多地依據自己的相對收入,而非絕對收入的高低。
第三,邊際遞減效應。幸福感不是一直隨着收入的不斷增加而增加的,它符合經濟學的邊際效用遞減的規律。收入的增加對幸福感的影響會逐漸減小,當收入的幸福感邊際效用達到零時,個人的幸福感就會進入飽和狀態;過了這個飽和點,個人收入的增加將不再對個人幸福感產生影響。
第四,過度強調掙錢動機有損人的積極情緒。只想掙錢的念頭會讓人忽視生活中其他積極的體驗,甚至降低人的社會責任感,影響人際關係。金錢能夠激發人的信心、力量和效能感。
想掙錢或存錢並沒有錯,物質上的富有、金錢上的保障能給我們更多選擇的自由,然而我們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需要提醒自己,金錢能帶來快樂、幸福的體驗,但不意味着快樂、幸福本身。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獲得幸福呢?正確的比較幸福。
正確比較幸福
生活中,我們經常有與別人比較的衝動,我們感覺的好壞往往取決於比較的結果。當其他人聰明、靈巧、成績好的時候,我們就顯得愚昧、笨拙、成績糟糕。當你剛剛為5萬元的年終獎興高采烈,卻發現你的同事比你多拿了5 000元時,你可能就會變得不開心。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意無意地跟別人進行比較呢?這就要提到一個心理學理論叫做社會比較理論,它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提出。他認為,自我認識的不確定性是人們進行社會比較的主要原因。
我們進行社會比較的對象不一定是那些比我們優越很多的人,往往還是自己周邊的人。但如果你跟富豪比,那就沒有意義了,因為人家的成就,是我們一輩子都無法達成的。社會比較可以細分為上行比較、平行比較和下行比較。
上行比較,顧名思義,指的是在一個特定的指標上把自己與比自己強的人做比較,我們平時說的「攀比」就是一種上行比較;下行比較就是選擇不如自己的個體進行逆向比較,這樣通常會讓自己感覺更好;平行比較就是跟我們一樣的個體進行比較。
社會比較存在什麼樣的問題?就是不準確、有很多非理性的習慣還會產生負面影響。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地進行比較呢?書中提到了3個方法:
1.根據比較目的,調整比較方向。當我們認為自己在特定領域的能力和表現比較差的時候,我們最好不要在這個領域進行向上的社會比較。
2.改變比較的內容,建立多元化的比較體系。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比愉悅的體驗、滿意的關係、愛的感受、生活的意義等多種要素。而不是光比較財富。
比如,雖然我們的錢不如有些人多,職務不如有些人高,但是我們可能有更健康的身體、更美滿的家庭、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更高的顏值,甚至可能就是更年輕。
3.改變比較的對象,做小池塘里的大魚。心理學家赫伯特·馬什和約翰·帕克於1984年提出一個有趣的理論,叫作「大魚小池塘效應」,大魚指的是那些特別優秀的人,小池塘就是和優秀的人相比較差的群體。
比如,學習成績。如果你與那些學習成績更好的人進行比較,那麼他們就會有相對較低的和學業有關的自我評價;如果他們將自己與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比較,他們的自我滿足感就會提高很多。這就像一條大魚在小池塘里顯得很大,而在大海里反而顯不出什麼優勢。
如何獲得幸福
那麼除了正確比較以外,我們還有什麼方法可以獲得幸福嗎?作者在書中提到3個方法:
第一,擁有積極心態。
第二,刺激「快樂神經」提升幸福感。與愉悅感有關的神經遞質主要有四種:多巴胺、內啡肽、催產素和血清素。
引發愉悅感的神經遞質是多巴胺,它能激發我們的欲望,驅使我們完成某件事情。促進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癮的人感到特別開心和興奮。那什麼樣的活動可以激發大腦釋放多巴胺呢?去做那些讓你覺得特別有激情、有動力的事。
其次,內啡肽。它是大腦內部可以自行生成的一種類似嗎啡的生物化學物質。內啡肽可以幫你「隱藏」身體的痛苦,讓你堅持完成某個任務或者做出某種行為。保持定期的、有規律的運動可以促進內啡肽的分泌。
然後,催產素。它又稱「愛的激素」。催產素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作用在於減少人體內的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降低血壓等,它能有效抑制負面情緒的加工,降低個體防禦和恐懼的感受,增進我們對他人的信任,從而促進社會關係的發展。
最後,血清素。它在某種程度上是情緒的調節劑。從生理角度而言,就是由於體內血清素水平比較低。血清素影響我們的胃口與情緒,提高血清素含量有助於增進食慾、改善睡眠、振奮心情,防止情緒低落和抑鬱。當我們對生活有自主性、掌控感,在人際關係中能感受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時,這都會激發大腦中血清素的產生,讓我們產生幸福滿足的感覺。
第三,用錢買幸福。怎麼買?
第一,花錢買時間,心理學家發現,在帶給人幸福的體驗上,時間勝於金錢。花時間與家人和朋友待在一起,比為了錢去加班或者降低社交的頻率,能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
第二,花錢買體驗。有些人在心情煩躁、情緒不好的時候會拼命花錢買東西來轉移注意力,緩解心中的不快。
第三,花錢建立友好的社會關係。如果我們在心情不好時能跟親人或朋友交流,哪怕只是一兩句關心的話也會讓我們覺得好受一些。多與朋友互動,增進友誼。比如,邀請朋友聚餐,在紀念日給親友準備禮物,做慈善等等,比把閒錢花在自己身上更能帶來幸福感。
如何避免不開心
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指出,樂觀主義是追尋生命意義和幸福的法寶。樂觀的心態能夠幫助個人用更加客觀的視角看待生活,並清醒理智地面對真實的人生,從而獲得解脫,實現超越。因此,想要避免自己不開心,首先我們要做一個樂觀的人;其次,避免消極情緒。當我們做到這2點就可以變得開心和快樂。
做樂觀的人
樂觀不僅會讓我們開心快樂,它和我們的身體健康、生活滿意度、未來發展等都有相關性,且大都是積極正面的相關性。
首先,樂觀能讓免疫系統更強健。有很多證據表明,當一個人感到抑鬱時,其大腦的某些神經遞質,如兒茶酚胺會變得匱乏,從而使得內啡肽(即身體製造的嗎啡)的分泌增加。人體免疫系統在探測出內啡肽的水平增高時,就會減少自己的活動。如果一個人經常陷入悲傷等負面情緒,大腦內的內啡肽持續維持在較高水平,免疫系統的活力就會逐漸被消耗,而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夠提升免疫系統的活力。
其次,樂觀能使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比如,運動、健康飲食。
接着,樂觀能使人維持良好的健康習慣。每個人都喜歡和積極樂觀的人交往,他們就像太陽,能將周圍的人照亮。
最後,樂觀的人離「好事」更近。樂觀者更多採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策略來調整情緒、解決問題,在積極的心態、健康的生活方式、廣泛的社會支持的綜合影響下,樂觀者比悲觀者更容易遠離壞事的侵襲。
避免消極情緒
心理學中有一個效應叫做「多米諾效應」。也就是認為不好的事情必然會接二連三地發生。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面對一些突發的壞事件,很重要的一點是改變我們的想法,從不同角度考慮各種可能性,也許就能改變心境。
如果你覺得想太多反而容易讓自己有壓力,那你也可以將思維集中在讓你開心的事情上,不去想煩心的事情。比如,你喜歡喝茶,那你就慢慢地喝茶,花時間品茶;如果你喜歡聽音樂,那你就欣賞音樂;如果你喜歡看小說,那你就慢慢地看小說。
還有就是給自己三分鐘的反應時間,讓激動的心情平復下來,而不要帶着負面情緒衝動行事。當然,消極其實也是有好處的,首先,那些看起來非常消極的情緒,是大腦在向我們報警。
比如,當我們對一個新的環境感到恐懼時,恐懼會促使我們逃跑,讓我們脫離危險;當我們感到憤怒時,憤怒會促使我們攻擊敵人或者示威,提醒我們保護自己及自己所珍愛的人和事。
其次,沒有情緒,就沒有決斷力和行動力。再次,情緒記憶最刻骨銘心。最後,對複雜情緒的品味是我們感受幸福的核心。
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抵抗這種消極情緒,我們也抵抗不了。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掌控情緒呢?書中提到五招:
第一,覺知。控制情緒,釋放壓力。在人類進化史上,我們那些過於樂觀而察覺不出環境危險的祖先,很容易讓自己身處險境;在現代職場上,沒有危機意識的企業領導者,很難帶領團隊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飛躍。
因此,出現負面情緒我們不需要排斥它,而是需要接納它,覺知情緒最簡單的一步就是去注意自己的心跳,當我們的心跳加速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分泌很多腎上腺素,讓我們的大腦充血,失去理智。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嘗試利用深呼吸來激發副交感神經的活動。慢慢深呼吸、讓吸入的氣充滿肺部,如果你能夠做腹式呼吸,那麼你在吸氣時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腹部在脹氣,然後慢慢地吐氣,吐盡後再吸。這樣深呼吸幾次之後,你的心率很快就能降低。
第二,互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生活中都有這種體會,如果某個事物讓我們感覺不開心、難以接受,那麼別人大概率也會有同樣的感受。因此,當你情緒低落時,你可以選擇獨處,也可以跟好朋友、親人談心,但不要隨意把負面情緒傳播給「安全區」外的其他人。
第三,同理心。理解別人的感覺與情緒。
第四,接納。看清它,才能打敗它。我們無論多麼悲傷、痛苦、恐懼、焦慮,都要清楚內心的體驗、感受,這樣我們才知道如何去調整心態,轉化情緒。
第五,管理。控制情緒活動,積極解決問題。
如何提升職場幸福感
在職場中我們總是會感到焦慮,工作壓力、經濟壓力讓我們喘不過氣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如何才能活着心花怒放的人生呢?提升職場幸福感呢?
找到工作的目的
工作其實除了養家糊口之外,除了賺錢之外,還需要讓自己活得開心、活得積極,讓自己看到前途和目標。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工作除了收入之外還有什麼別的意義,這個很重要的。
比如,工資不高,但是我的團隊成員對我很好,或者說這個工作讓我有一種社會的尊重;它能夠為國爭光,它能夠為民造福,這樣的意義感也很重要。
其次,找到成長的路徑。也就是說這個工作有沒有前途,會不會讓我們產生價值,能不能長期做下去。我們需要在工作當中培養希望感,心理學研究發現,希望感強的人不只意志堅定、目標明確,他們產生不同想法的發散性思維也強一些,他們對工作更加負責任,而且對每個想法都有更細緻的分析。
獲得福流
福流就是一種人對一件事情全情投入的幸福狀態。莊子在《南華經》中特別描述了一個普通人的這種流暢的福流體驗——宰牛的屠夫庖丁在從事自己熟悉和喜愛的工作時,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酣暢淋漓的狀態。
故事原文: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文惠王在震撼之餘,情不自禁地問庖丁,你解牛的技術為什麼能做到如此出神入化、行雲流水?庖丁回答,三年前解牛,我眼中只見牛;三年後解牛,我眼中無牛。因為此時此刻,他已經進入一種極致的體驗狀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福流狀態。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福流的狀態呢?
第一,保持專念。也就是專注地感受當下,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我們在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於手頭事物的時候,就能活在當下,即便對那些熟悉的事物也能有新的發現。你甚至感覺不到時間的存在,在這件事情完成之後我們會有一種充滿能量並且非常滿足的感受。
第二,善用閒暇時間。利用閒暇時間也能讓我們愉悅。
首先,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比如喜歡攝影的人為了拍攝出滿意的作品,即使要跋山涉水、風餐露宿、行跡不定,仍然孜孜不倦;喜歡音樂的人在欣賞音樂的節奏和韻律的時候,也享受着音樂所傳遞的感情。
其次,創造獨立空間。安靜、舒適的房間,也許是一段不受打擾的時間,我們可以藉此跟自己獨處,讓心靈恢復喜樂安寧。或者陪伴家人,看一本好書,都有助於我們產生福流體驗。
然後,親近自然。我們在長期從事某項工作後會感到疲勞,這時到室外自然環境中看一看或走一走,即使什麼都不做,事後我們都會有一種重新煥發生機的感覺。
最後,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運動能夠明顯提高人的幸福感和內在活力,讓人體驗到一種發自內心的激情和生機。我們可以把運動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
比如,減少開車上下班的次數,儘量騎車或步行。如果通勤距離特別遠,可以先騎車或步行一段距離,再搭乘其他交通工具;平時若不是特別趕時間,儘量爬樓梯,而不是坐電梯等等。
我們專注地做一件事情久了,就容易感到疲勞,開始心不在焉或心煩氣躁。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儘快停止手頭的工作;另一方面,你完全可以通過改變工作內容、環境,或者小睡一會兒等方法,快速恢復精力。
如何成為受歡迎的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心理感受,就是不願意被拋棄,被拒絕。如果大家出去玩不叫你,你就會覺得自己被孤立了,那麼就會覺得不開心,不幸福。你會感到受挫,覺得是不是自己哪裡得罪大家了。人類是社會動物,生活在群體中,我們有很強的歸屬需求——一種與他人形成持久親密關係的願望。
如果一旦受到排斥,我們就會從短期的警覺、緊張和焦慮變成不安,甚至壓抑,我們的身心都將受到傷害。但如果我們有和諧的人際關係,那麼我們就會感覺到快樂和幸福。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成為受歡迎的人呢?我們可以以5個因素來拉近與他人的距離。
臨近性
我們有時會與那些在電梯、停車場、體育鍛煉場所或者圖書館經常碰面的人成為好朋友,這就是因為功能上的接近性,我們「不得不」跟他們接觸。或者同宿舍人,同學校的人,這是地理上的臨近性。有時,一個人不需要和另一個人在現實中交往,僅僅因為他們也許會有一些預期的互動,他們都有可能變成彼此喜歡的人。
那麼在與他們相處中如何受歡迎呢?
首先,一個人不需要和另一個人在現實中交往,僅僅因為他們也許會有一些預期的互動,他們都有可能變成彼此喜歡的人。
其次,把自己變成大家都離不開的、經常要和你打交道的人。比如,在學校里做學生幹部,在社區中做志願者,日常多做好事,成為願意為他人付出、對他人有用的人。
最後,拓寬社交範圍。在工作之外發展多元化的興趣愛好,多創造功能上互動的機會,這樣你才能結識更多有同樣志趣或生活習慣的人。
熟悉程度
書中提到了一個簡單曝光效應。對一件事物哪怕只進行短暫、簡單的曝光,也可以增加它討人喜歡的程度。
比如,埃菲爾鐵塔剛建成時,很多巴黎人對此是很反感的;華人建築大師貝聿銘所設計的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剛開始有很多人討厭它。但是它們現在都成為巴黎的標誌,是巴黎人引以為傲的建築物,這正是因為大家見的次數多了就對它們感到熟悉了。
如果想討人喜歡,那你一定要經常出現在你想要與之交往的對象面前,哪怕你們難以交流,你也至少要「混個臉熟」。
相似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相似性的人更容易產生共鳴。
比如,態度和價值觀相似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或者財富、地位、階層、文化、種族、教育背景等基本上可以決定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以及他身邊的人會是什麼樣的人——往往是那些和他們非常相似的人。
外貌
亞里士多德曾說:「美貌比任何推薦信都管用。」心理學家伊萊恩·哈特菲爾德發現,不論男女,長得漂亮都更討人喜歡,讓周圍的人更願意與之交往。
所以,與人交往時如果你外貌出眾,那麼你在利用好這一先天優勢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其他方面的技能,這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加分。如果你長相一般,那麼你更要注重儀容儀表,以整潔、得體的形象出現在社交場合,在內在方面則要提升氣質涵養。
互惠性
你幫助了我,那麼我也會幫助你,人類天生就有這種互惠互利的天性。別人給我們正面積極的反饋容易讓我們變得特別開心,即使是非常明顯的恭維也會增加我們的快樂程度。
因此,與人交往時,我們要學會讚美。比如,對方是女性時,僅僅說:「你的髮型很美」,只不過是句單純的讚美詞;若是說:「稍微剪短點,看起來會更可愛」,對方定能感受到對自己的關心。若是能不斷地表示出此種關心,對方對你必然更加親切信任。總的來說,讚美要深入、細緻,表達要熱情洋溢,從他人的身上尋找優點。
其次,讓別人感到快樂。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卡耐基也說過,「你如果關心別人,也一定會得到別人的關心」。當我們真正關心他人時,對方是能夠感受到的,對方就會感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