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淵-讀書筆記
為什麼抑鬱會如此普遍和持久,為什麼這一症狀如此難以得到治癒?羅森伯格從科學家和抑鬱患者的角度分析了這一系列問題。本書就抑鬱為什麼會持續存在提出了大膽的解釋,並對日益普遍的抑鬱污名給出了說明。羅森伯格為自 己和其他抑鬱患者提供了恢復健康的希望,指出了治療抑鬱的新路徑。
低落情緒如何走向抑鬱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個人之所以得抑鬱症,不是因為他在生活中缺乏動機,而是動機太過強烈,以致於激發了情緒系統的強烈對抗,從而吞沒了所有的動機。作者認為,既然抑鬱症最核心的症狀是情緒低落,就應該從情緒本身來看待這個問題。
人為什麼會有低落情緒呢?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為了適合生存,我們會衍化出應對外部環境的生理機制,而低落情緒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情緒系統是進化選擇的結果,有優勢也有劣勢。比如,人類的大腦,給了人類更高的認知能力,但也增加了孕婦生產的風險。
擁有低落情緒的原因
低落情緒有助於消解衝突中的焦慮。低落情緒還可以阻止人去追求一個不可實現的或者危險的目標。羅滕伯格把情緒定義為「驅動行為向正確方向展開的內部信號」。他認為,情緒是行動的組織者和調節者,它監測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的各種信息,判斷哪些事情對實現進化的關鍵性目標有益處,並做出行動的決策。
比如,高昂情緒鼓勵有機體展開行動,追逐獎勵;低落情緒則將焦點放在威脅和障礙上,並約束行為。就好比,我們升職加薪以後會很高興,但是不會一直高興,否則就會停滯不前,無法進步。
除此之外,低落情緒還可以幫我們更好地分析環境,尤其是當環境非常棘手的時候。比如美國心理學家就在實驗中發現,情緒低落的人在評估對一個事件的控制權時更加精準,而情緒正常的人,則傾向於高估自己對某個事件的控制度。
也就是說,低落情緒是有很多優勢的,所以要擺脫它不僅很難,而且未必總是明智的。當然,情緒低落也有他的劣勢。比如,行動遲緩,導致被獵物吃掉;情緒如果進一步低落,壓力荷爾蒙的過度釋放不僅對身體造成損害,還可能導致認知上的弱點。比如,重度抑鬱症患者常常陷入扭曲的負面思維里,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而這些扭曲會導致自毀性的行為。
作者認為,低落情緒是人對生命中消極事件的自然反應,就像愉悅情緒是對生命中積極事件的自然反應。但是,一旦我們陷入對某些進化目標,比如繁殖、安全、事業的執迷狀態時,低落情緒就有可能被劫持,最終導致損傷性的身心症狀。所以,作者認為,我們有必要在淺度抑鬱和深度抑鬱之間做出區分。淺度抑鬱,也就是低落情緒,是有適應價值的,而深度抑鬱則是致殘性的精神疾病。
觸發因素
那麼低落情緒是如何有淺入深,導致深度抑鬱呢?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幾個觸發因素。作者說,情緒系統自帶抗壓性,它最關心的是下一步做什麼,也善於放手。但是,有三個互相關聯的觸發因素,可能導致負面情緒持續地積壓和沉溺:事件、個性以及日常生活里的一些習慣。
第一,事件。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當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時,如果能及時得到解釋,我們就能更快地從這件事情的負面影響中恢復過來,困惑、糾結、矛盾則可能使低落情緒一直延續下去。另外,事件發生的時機也很重要。很多研究發現,早期的生命創傷,包括身體虐待、性虐待等,會為抑鬱症、焦慮症的緩慢蔓延提供溫床。
第二,個性。最傾向於抑鬱的人格特質是神經質。什麼是神經質?比如性急、神經兮兮疑神疑鬼、操心過度等。高度神經質的人,總是擔心未來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他們對威脅很敏感,包括那些遙遠的、隱藏的、微妙的威脅。
第三,日常生活的習慣,比如飲食、睡眠、運動、如何應對壓力等,也都跟情緒有很大的關係。有一些習慣有助於構建身體和精神資源,改善情緒;還有一些習慣則與進化的意志相反,會導致情緒系統的嚴重失調。
比如,日照,白天的時候動物會更警覺、更有活力,因為白天更容易找到獵物。同樣的道理,人們在冬天更容易體驗到低落情緒,北歐國家抑鬱症高發就與冬季日照時間短有很大關係。健康狀態也很重要,生病的時候,你的情緒會低落,這也是情緒系統在逼迫你慢下來,先等待身體康復。
很多研究證明,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和高壓力,與身體的自然節奏、古老的情緒系統之間,是相互衝突的。比如,我們得到的日照和睡眠時間越來越少;我們經常要為工作犧牲健康、犧牲休息時間;我們還經常要遠離親人,在大都市裡單打獨鬥等等。與這些情況相對應的,就是工業化社會裡不斷升高的抑鬱症患病率。
人類的抑鬱症嚴重程度遠遠高於動物,這不是因為我們有缺陷,而是因為我們獨特的能力。抑鬱症從很多我們引以為豪的品質里吸取營養,比如思考和使用語言的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堅持野心勃勃的目標的傾向,甚至我們追求幸福的衝動。
作者提醒我們,情緒系統是進化塑造的,要反抗它是很難的,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沒有辦法。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情緒系統對很多內容敏感,通往治癒的道路也有很多條,比如改變思維圖景、改變事件、改變人際關係、改變與身體的關係等等。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也許無法改變個性,但可以調節日常生活規律;我們也許無法改變那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它們的觀點;我們可以試着改變人際關係,或者學習更加寬容地對待低落情緒;我們還可以重新評估和調整目標。很多時候,抑鬱症患者無法釋懷,是因為他不肯從一個已經失敗的目標中抽身,無論是失敗的婚姻,還是失敗的事業。
如何擺脫抑鬱症
抑鬱症能治癒嗎?我們知道,抑鬱症是可以治療的,最起碼可以抑制,但極少會做出痊癒的判斷。因為人們的確能從抑鬱症中走出來,絕大部分抑鬱症患者經過正確的治療之後,病情都能得到較大的改善,但能不能徹底治療好還是一個未知數。
一般來說,抑鬱症患者的康復有兩種可能,一種是迅速好轉,而且大部分情況下能很好地維持,這種患者占1/3;另一種則是恢復緩慢,而且很有可能復發。對一個抑鬱症患者來說,在幾乎痊癒之前復發,實在是很殘酷的結局。那麼,為什麼有人能迅速好轉,有人卻陷入慢性抑鬱症呢?情緒科學是如何解釋這個問題的呢?
作者在書中提到,美國針對6000多名服用抗抑鬱藥物的患者進行了跟蹤調查。調查發現,治療的最初兩個星期內是否得到顯著改善,是預測該患者預後情況最有效的指標。還有研究估計,抑鬱症患者60%的改善出現在服用藥物的前兩個星期。而且,安慰劑治療中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關於這些早期改善者的研究很少,作者提供了一些猜測,比如這些早期改善者可能面臨比較少的生活難題。
比如一位年輕的女士因為失戀而情緒低落,這種低落情緒是有益的,這是一種保護性的暫停,可以讓她停下來分析過去,找到未來的方向。等她對未來有了新的決定,比如再找一個不同品性的男朋友,或者暫時先單身一段時間,她的低落情緒可能就消失了。 但如果這位年輕女士同時還失業了,母親又患了癌症,那她就不大可能好得那麼快了。我們並不是說抑鬱症一定與某些特定事件相關,而是說這些問題常常互為因果。比如生活壓力會讓一個人產生抑鬱情緒,而抑鬱情緒又可能導致新的壓力源的產生;比如一個人得了抑鬱症以後,精神無法集中,工作會受影響,甚至失業,從而進一步加重抑鬱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如果生活中的負面事件會阻礙患者病情的改善,那麼,積極事件的發生是否會有利於病情的改善呢?這裡作者有一個很驚訝的發現,那就是積極事件對於抑鬱症的緩解甚至康復不僅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甚至很難覺察。
作者認為,目前科學之所以無法戰勝抑鬱症,就是因為我們對於人走出抑鬱症的過程沒有一個完整的理解,我們只有一些線索。比如很多時候,抑鬱症的患病時間越長,康復需要的時間也越久。再比如,抑鬱症症狀出現的順序和症狀消失的順序常常是相反的:一個患者最初出現的症狀是什麼,他最後消失的症狀往往也是什麼。
如果我們把深度抑鬱形容成黑色,把完全康復形容成白色,在它們之間,存在着很多層次的灰色。抑鬱症從黑到灰,每一層的改善都很重要,每一步抑鬱的減少,都帶來功能的改善。長期大樣本跟蹤調查的數據顯示,一個患者的症狀每減輕一點,他就更能有可能去工作、上學,做一個好配偶。但是,抑鬱症患者在有了大的改善、但還沒有痊癒之前,會經歷一個充滿困惑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強烈的自我厭惡變成了一種模糊的不滿,睡眠有所改善但仍然斷斷續續,暴跌的低落情緒變成了一種遲鈍的空虛感。作者把這個階段稱「地獄邊緣」。
一項針對主流抗抑鬱藥物百憂解的預後調查顯示,80%的患者在經過兩個月的百憂解治療之後,被認為是完全緩解的患者,仍然有抑鬱症的各種殘留症狀,比如能量低、專注力差等。還有數據顯示,有殘留症狀的抑鬱症患者中有76%會復發,而沒有殘留症狀的患者中只有25%會復發。
從進化模型來看,這個階段與其他階段一樣,都是情緒系統的自然產物。這個階段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的內外環境中仍然有讓它存在的理由。也許是還沒有解決的壓力源,也許是一些不好的日常生活習慣仍然沒有改變。而且,很多證據顯示,一個患者從 「地獄邊緣」狀態回到重度抑鬱症的速度要比第一次發病快得多。很可能是抑鬱症改變了他們的情緒系統的運作方式,使他們對挫折和逆境的耐受度降低,很少的一點挫折,就可能重新把他們推回深淵。
但我們的情緒系統是很靈活的,長期的深度抑鬱,雖然可以把情緒系統變得更傾向於回到低落狀態,但這種改變是可逆的。比如,認知行為療法。通過認知行為療法,一個人可以學會容忍和接納自己的悲傷和低落,又不至於陷入負面認知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