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幸福-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馬丁·塞利格曼,在美國心理學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是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是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1998年,他以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者,很擅長將深奧的心理學研究與大眾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他的著作超過20本,被譯成多種語言,暢銷全球20年,銷量超過200萬冊。

過去心理學多半是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忽略了生命的快樂和意義,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這種不平衡,幫助我們追求真實的幸福與美好的人生。 本書告訴我們,為何我們會有幸福覺?誰會有很多的幸福感?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幸福感?本書包含眾多的測試,幫助你深入了解自己的幸福感以及自己突出的優勢,最終實現幸福、有意義的人生。


什麼是幸福

關於幸福的定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對幸福的測量標準,那就是生活滿意度,他認為,真實的幸福包括積極情緒、自主的投入和對生活意義的追求這三個核心元素。塞利格曼認為,幸福的內涵應該涵蓋所有人們在追求的東西,包括人際關係和成就。

作者說,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實現幸福人生應該具有5個元素,要有積極情緒、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要有成就感。這五要素不僅能幫助人們笑得更多、感到更滿足,還能帶來更好的生產力,更多的健康以及一個和平的世界。

作者給出了這樣一個幸福公式,就是 H=S+C+V ,H是你幸福的持久度,S代表幸福的範圍,C代表生活環境,V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就是說,你的幸福的範圍,加上你的生活環境,再加上你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等於你的幸福持久度。幸福持久度越高,代表你越幸福。我們分別來說一下。

H:幸福的持久度

為什麼要強調幸福的持久度?區分暫時幸福和持久幸福是很重要的,暫時的幸福很容易通過巧克力、喜劇片、背部按摩、奉承話、一束鮮花、一件新襯衫而獲得。短暫的幸福過去之後,就會迎來空虛。困難的是如何提升幸福的持久度,這是無法通過增加暫時幸福獲得的,一個人擁有持久幸福的能力,才會感到真正的幸福。

S:幸福的範圍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積極和消極情緒的範圍,這個範圍是決定我們整體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

舉個例子:

露絲是一位單親媽媽,她每天心情都很低落,這並不是因為她的丈夫三年前遺棄了她,從25年前她就這樣了。突然有一天奇蹟出現了,露絲中了2200萬美元的樂透獎,她高興得簡直要瘋掉了。她立刻把工作辭了,並且買了豪宅和最名貴的跑車,還把孩子送去了私立學校。但她並不幸福,隨着時間的流逝,她的情緒又低落了,最後心理醫生診斷她是慢性抑鬱症,雖然她沒有抑鬱的理由。 像露絲這樣的故事使心理學家開始懷疑,我們是否天生就有一個幸福的範圍,而且是固定的、不可改變的。這個天生的範圍就像恆溫儀,即使有高興的事情使我們的情緒高漲,它也會盡忠職守地把我們的幸福感拉回到平常的設定。有一個研究,追蹤了22名中了樂透大獎的人,結果發現,最終他們都降回到原來的幸福指數附近,贏得大獎並沒有使他們比控制組的人更幸福。但是,好消息是,假如有不幸的事發生,這個恆溫儀也會把你從低潮中拉出,讓你回到原來設定的地方。

另一個使你不能提升自己幸福層次的因素是「幸福的跑步機」原理。什麼叫「幸福的跑步機」原理呢?就是說,當好事情接連發生後,你會很快適應,然後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不再心存感激。

比如,當你收集到越來越多珍奇之物,職位越爬越高時,你的預期也越來越高,過去的努力帶給你的名望和財富不能再為你帶來幸福,你必須擁有更多、更好的,否則就感覺不到幸福。

一項跨國調查顯示,富裕的國家,人民生活滿意度也比較高。但一旦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0美元後,財富的增加並不能繼續增加人們生活的滿意度。躋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名,只比普通美國人幸福一點點而已。因為幸運的事和高成就不能帶給人們長久的幸福,只有短期效果而已。

C:生活環境

關於環境這個因素,好的一面是,它的確可以提升幸福感,壞的一面是,這種改進很昂貴且不切實際。研究結果顯示,在生活環境所涉及的因素中,有些與提升幸福感有關係。比如:生活在富裕社會而不是貧窮社會;結婚而非離婚;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社交豐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等。

而賺更多的錢、保持健康、儘量去接受教育,這些因素則與提升幸福感只有一點或幾乎沒有關係。生活環境這一項中,與提升幸福感有關係的因素有些不可能改變,有些不方便改變。即使你可以改變所有的外在因素,它對你可能也沒有很大幫助,因為它們全部加起來也只占幸福的一小部分。

V: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核心。把握住可控制的變量,可以促進你產生實質性的改變,讓你能夠生活在自己幸福範圍的最高點。這些可控的因素包括,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

比如,我們可以對過去很滿意,很驕傲,但是現在卻很不好,而且對未來很悲觀。同樣,你現在也可能擁有很多幸福,但對過去充滿了怨恨,對未來也感到無望。當你學會把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都調整到積極狀態時,你的幸福程度就會大幅上升,而且持久。


如何獲得幸福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兩個方法來幫助我們獲得幸福感,分別是,感恩寬恕和突出優勢。我們分別來解釋一下這幾個方法。

感恩和寬恕

作者說感恩和寬恕練習能夠使你更幸福。為什麼這麼說呢?作者說,感恩和寬恕能改變你的記憶,使你更幸福。一個人,對記憶中某些事情的情緒是不同的,這種情緒可以是滿意、滿足,也可以是怨恨、憤怒,這些情緒完全由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來決定。

比如,琳達離婚了,每次琳達聽到丈夫的名字,就馬上想起他的背叛,琳達就會氣得不行,雖然他們兩個人已經離婚20年了。而瑪麗就不同了,當她回憶往事的時候,感到很驕傲,雖然歷經坎坷,但終於苦盡甘來,現在的生活讓她很滿意。

可見,一個人對某件事的解釋方式,決定了他在回憶過去時呈現什麼情緒。如果一個人,對過往的美好時光,不能欣賞,對過去的不幸念念不忘,那麼他的情緒一定不會好。那麼,具體怎樣才能做到感恩和寬恕,作者介紹了一種 REACH 寬恕五步法。

這個方法是由寬恕心理學家沃辛頓提出來的,他的母親曾被入室歹徒殘忍殺害,面對這種災難,一般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做不到原諒歹徒。但沃辛頓最終做到了寬恕歹徒,在他的書中他描述了五個步驟,稱之為 REACH 療法。這五個字母分別是五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分別是 Recall 回憶、Empathize 移情、Altruistic 利他、Commitment承諾、 Hold 保持。我們來看看沃新頓是怎麼用這個 REACH 療法做到寬恕歹徒的。

R是回憶,儘量以客觀的方式去回憶傷痛,不要把對方妖魔化,也不要自怨自艾。深吸一口氣,慢慢地把事情在腦海中再想一次。沃辛頓這樣描述他如何想象當時的情景。

我想象兩個年輕人準備搶劫一幢無人的房子,他們站在黑暗的街上,搜索着。「就這兒吧!」有一個人可能會說,「顯然沒有人在家,一點燈光都沒有。」

「門前車道上也沒有車。」另一個說。

「他們可能去參加除夕晚會了。」這兩個人不知道母親不會開車,所以車道上沒有車。

「啊,糟了,我被看到了,這個老女人從哪兒冒出來的,真是糟透了,事情不應該是這樣的,她可能會認出我來,我會去坐牢,這個老女人會毀了我的一生。」在經歷了巨大痛苦之後的回憶,依然要客觀。

E是移情,從加害者的觀點來看,為什麼他要傷害你,設想加害者如何解釋他的行為。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脅時,他會傷害無辜的人;攻擊別人的人通常是一個膽怯的、憂慮的、曾受過傷害的人。

A是利他,寬恕他是為了他好。回想一下自己以前曾經傷害過別人,而對方原諒了自己,你內心充滿了感激。現在,你也要用這種方式對待傷害你的人,你寬恕他是為了他好。

C是承諾,承諾自己在大庭廣眾下寬恕對方。說出或寫出你的寬恕,沃辛頓輔導的當事人會簽下「寬恕證書」,會寫信給加害者,或告訴一個可信賴的朋友,這些都是最終實現寬恕必須做的事。

H是保持,保持寬恕之心。保持寬恕之心很難,因為記憶會再次回到腦海中。寬恕不是洗掉痛苦的記憶,而是把記憶掛的復仇標籤換掉。再次回憶起悲痛時,提醒自己,你已經原諒他了,然後重讀你寫給加害者的寬恕信件。

你可能覺得這樣做很肉麻、很虛偽,但至少有8個研究已對這個模式的效果進行過測量。這個方法,就是在迫使你自己,用客觀的立場去重寫那些悲傷的故事,讓你對悲傷的記憶改寫一遍。研究結果表明:憤怒與緊張越少,樂觀和健康就越多,你越能寬恕,寬恕的良好效果就越明顯。寬恕幫你卸掉了沉重的枷鎖,你會感到輕鬆。

突出自己的優勢

幸福的源泉是找到自己的優勢,包括:好奇心、熱愛學習、判斷力、創造性、社會智慧和洞察力;實現勇氣美德的勇敢、毅力和正直;實現仁愛美德的仁慈與愛;實現正義美德的公民精神、公平和領導力;實現節制美德的自我控制、謹慎和謙虛;實現精神卓越美德的美感、感恩、希望、靈性、寬恕、幽默和熱忱。當我們找出自己的優勢並發揮它,我們的幸福感會大大提升。

比如,尼可的父母經營了一家小餐館,一家人從早忙到晚,只能混個溫飽,日子很辛苦。尼克經常在後廚幫着父母洗盤子。一天,一位喝醉的客人,抓住母親的肩膀,滿嘴髒話,憤怒地大喊:「這肉吃起來像老鼠肉,啤酒竟然是溫的!」尼克立刻衝出廚房,站在母親和客人中間保護母親,耐心而又誠懇地對客人說:「您說得對,我們很抱歉,今天實在忙不過來,您也看到了。真的希望您再次光臨本店,今天晚餐免費,等您再次光臨的時候,我們會另外送您一瓶啤酒。」「唉!好吧!很難和小孩子爭辯,謝了。」客人走時很滿意。從那以後,父母總是把最難纏的客人交給他接待,他也樂在其中。

尼克有着早熟的社會智慧,他可以準確地讀出別人的念頭,正確體會到別人的情緒和需求。情況越緊急他越冷靜,手段越高明。父母也極力培養他這個優勢,他開始朝這個方向發展。同時,他還有其他兩項突出的優勢,就是熱愛學習和領導力。

後來,尼克規劃終身事業時,將這三者都考慮了進去。如今他60多歲了,已經是美國學術領域最有外交手腕的專家,美國社會學的泰斗,30多歲時就被一所名校挖過去做教務長,後來成為該校的校長。

作者還教給我們一個在職場中尋找幸福的好辦法,就是結合自身優勢安排你的工作,使你的優勢得到展現,這不但會使你更喜歡你的工作,還會將枯燥的工作變得有生氣。當你真心愿意去做這件事時,它就能為你帶來很大的滿足,你會獲得更多的幸福。

真實的幸福導圖
真實的幸福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