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關重要的關係-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里德·霍夫曼,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牛津大學,是舉世聞名的企業家、硅谷著名天使投資人之一,投資了數百家科技公司,投資案例包括 Facebook、Airbnb 等。他還在2013年入選了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前500名。

他是世界上最大的職業社交網LinkedIn合創人兼執行董事長。該網絡會員突破兩億,且每1秒鐘就有3名新會員註冊。里德之前任PayPal執行副總裁兼創立理事。他還是著名的硅谷風險投資公司Greylock的合伙人,也是100多家技術公司,包括Facebook和Zynga的早期投資人。

本·卡斯諾瓦,優秀的企業家、作家。他曾經為《新聞周刊》撰稿,並在CNN、《早間秀》以及CNBC擔任過嘉賓。他被《商業周刊》譽為「全美最棒的青年企業家」之一。

本書是一本關於職業生涯的書籍,教我們從商業策略的角度看待職業生涯,顛覆人們對職業生涯的傳統認知。幫助我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里,要怎樣培養競爭優勢,幫助我們制定有效的職業發展策略來應對未來,以及打造出長久且穩固的職場人際網絡的方法。  


培養競爭優勢

作者說,你要以企業家的心態去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那企業家心態是什麼樣的呢?首先,企業家必須能滿足市場的需求,雖然每個企業家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情懷,但一個企業的存在不是因為自己的理想,而是市場有相關的需求,所以企業家必須能平衡自己的理想和市場之間的關係。我們的職業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你想發展得好,就必須能滿足你客戶的需要。你的客戶就是你的上司,或者是你的僱主,你要為他們創造價值。

其次,現在的商業環境是產能嚴重過剩的,企業家必須要面對競爭,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還要採取正確的競爭戰略。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也是異常激烈,比如,據統計2017年中國高校畢業生達到了749萬,但針對於畢業生的崗位卻遠遠沒有這麼多。就算是工作了許多年的人,自己也是可以被其他人取代的。

最後,現在是一個網絡協同的時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哪怕是最優秀的企業也往往只在有限的領域裡是擅長的,不擅長的方面要和別人合作。人們在職業道路上也不可能做到樣樣精通,也需要建立職場人際網絡關係來互相幫助。所以,作者建議我們要用企業家的心態去經營自己的職業生涯。作者說,培養自己的競爭優勢是一切策略的基礎。那我們要怎樣制定競爭策略呢?

確定自己的競爭優勢

書中提供了一個方法,用三塊拼圖來組合出你的競爭優勢。分別是你的資產、你的追求和價值觀以及市場現狀。首先,你的資產,就是指你已經擁有的東西。資產分成兩類,一類是軟資產,比如你掌握的知識、技能、人際關係、個人品牌等等。雖然軟資產不能直接兌換成金錢,但是在職業生涯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還有一類是硬資產,就是那些你擁有的物質上的東西。

比如,你的房產、你的銀行存款等等,這些也很重要,千萬別小看這些。當你可以不用為生計發愁了,就可以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去學習一門新技能,或者加入一家眼前收入很低,但是很有前景的創業公司,硬資產雄厚的人就有條件去選擇這樣的機會。相比那些必須靠工資養家糊口的人,在這一點上就有競爭優勢了。

你的追求和價值觀

培養競爭優勢要先了解自己。想一想你的夢想是什麼呢?你最想做什麼樣的工作?最能激發你激情的是什麼?你認為職業生涯中什麼更重要呢?更看重個人成長還是收入呢?有哪些原則對你來說是不可妥協的?

市場現實

即便你的資產雄厚,並且有遠大的理想抱負,但這並不表示你就能擁有一個理想的工作了,因為如果沒有人願意僱傭你,你的夢想就是一個空中樓閣。就像企業家推出一款產品一樣,產品再好,功能再強大,如果消費者不認可,也是毫無意義的。所以打造競爭優勢,還要考慮市場的需求是怎樣的。市場有可能是你的僱主、你的上司、你想進入的行業等等。想一想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未來的趨勢是怎樣的?競爭狀況是怎樣的?供需關係是怎樣的?然後我們需要把這三塊拼圖拼接到一起,發揮出自己的競爭優勢。你可以聯繫到你的市場現實,列出你的主要資產,再列出你的追求和價值觀。看看怎樣的組合才能讓自己更有競爭優勢呢?

比如,你是一個音樂類App的產品經理,雖然自己技術水平不突出,而且從業經驗也不夠豐富,但是自己在美國長大,精通英語,是一名音樂發燒友,而且對西方音樂了如指掌。假如這些是你的三塊拼圖,你可以這樣突出自己的競爭優勢:相比其他音樂 App 的產品經理,我更懂音樂,並且非常熟悉歐美音樂市場。因為我精通英語,所以我更擅長和美國的版權公司溝通。這樣你就比其他競爭者更有優勢了。

這三塊拼圖的形狀和大小是會隨着時間不斷地產生變化的,所以要定期評估,尤其是在職業轉折點,要把自己這三塊拼圖的碎片重新整合起來,重新在市場上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


制定職業規劃

我們在書中經常可以看到,制定職業規劃,可以先設定人生的終極目標,把它拆分成10年、5年、3年、1年的目標,再按計劃來實現每個目標。有些目標按照這些方法是可以的,比如學習一門技能、或者完成一個減肥計劃,這些都是不怎麼受外界環境影響,自己就可以實現的。但是運用這些方法給自己進行職業規劃的時候,卻沒什麼用,而且會帶來很大的誤導。

為什麼呢?首先,這樣的理念是假定世界是靜止不變的,只有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才有效。其次,這樣的理念會假定我們能夠輕鬆、準確無誤地認識自己。最後,你可能的確非常熱愛某些職業,但不表示一定有人會雇用你。所以如果一個人都不能養活自己,也就沒法在職業道路中走多遠了。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作者建議兩者兼顧,追求理想也要考慮市場,制定長遠的計劃,更要隨機應變。具體來說,作者提供了A、B、Z三種計劃。

A計劃

A計劃就是你現在的工作,或者一開始就想從事的職業,目的是要將你的競爭優勢發揮出來。只要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很多職業上獲得成功的人,現在幹的事兒往往都不是自己最初設計好的。

比如,本書作者里德·霍夫曼,是領英的創始人,他最開始的A計劃是想做一名學者,後來機緣巧合進入了蘋果公司做了一名工程師,現在是成功的企業家和投資人。

B計劃

B計劃就是一個變通的替代計劃,如果A計劃行不通,或者遇到了更好的機會,就要啟動B計劃了。

比如,Facebook 的首席運營官謝麗爾·桑德伯格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最初她的A計劃是在世界銀行工作,在印度幫助那些弱勢群體。兩年之後她就轉入了B計劃,考入了哈佛商學院獲得了 MBA 學位,進入了麥肯錫工作一年。她意識到這個道路不太適合自己,又進入了一個新的B計劃,去了華盛頓,成為了美國當時的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的首席幕僚。隨後她又有了一個機會進入了 Google 公司,工作了6年以後,她又被馬克·扎克伯格邀請到 Facebook 擔任首席運營官。

她的職業軌跡,就顛覆了傳統的職業規劃理念。桑德伯格沒有按照一個發展計劃一條道走到黑,她一旦發現了更好的機會,便會深思熟慮,然後抓住新的機會。進入一個新領域之後,B計劃就變成了新的A計劃,保持在A計劃和B計劃之間不斷地切換才走到了今天。所以,今天的職場環境裡,不要一條道跑到黑,好好工作也要抬頭看路,時機到了就要及時調整方向。

那應該往哪調整呢?要往不同但是有關聯的方向調整。比如有些企業家可以轉型做投資人,在一個領域裡積累久了可以做諮詢顧問等等。那麼,怎麼向B計劃調整呢?作者說,最好的調整方式還是從兼職開始。比如說你一直想開一家咖啡館,那麼你可以先去咖啡館打工,邊做邊學習,看看別人是怎麼經營的。這樣能檢驗你的B計劃是否可行,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損失。

Z計劃

Z計劃就是你的退路,是職業生涯的救生艇。如果遇到了重大的失敗,所有的計劃都泡湯了,這個時候就要啟動Z計劃了。比如,一個人創業失敗了,也沒法回到原來的企業里上班了,但他在北京還有3處房子,收房租也可以養家糊口,這個就是他的Z計劃了。所以要先想清楚,最糟糕的情況是什麼?如果最壞的情況發生了,我的救生艇是什麼?在積極地進行A計劃和B計劃的時候,也要安排一個退路。告訴自己「如果失敗了,大不了我還可能去開出租車或者賣早點,肯定餓不死。」有這樣的底氣,才能積極地面對未來的挑戰,就不會瞻前顧後了。

那麼我們要給自己做多遠的規劃呢?作者說只要做好提前兩步的打算就可以了。比如你剛剛大學畢業,想進入投資公司工作,最終目標是要做到合伙人的位置。那麼首先要想的是怎樣進入一家合適的公司,然後是怎樣在這個行業里能幹下去。先把這兩個問題解決了,不用想太遠。因為環境變化太快,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做長遠的計劃用處不大。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職業計劃的時候,作者建議我們要將學習放在首位。不要更多的關注眼前的利益忽略了自我提升。

建立人際關係

在職場上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就算你很有能力,也有很好的策略,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很難獲得成功。沒有哪個人不需要團隊合作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作者說,我們的職場人際關係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強連接、同盟、弱連接。連接就是你常常打交道的、和你最熟的人,比如你的同事,你的家人。同盟關係是和你有共同的利益的人,比如你的客戶、供應商、事業合作夥伴等等。弱連接就是那些彼此之間很友好,但是不常見面,還沒有那麼熟悉的人。比如你在某個場合認識的新朋友,你們彼此的印象都不錯,換了名片也加了微信,但很少聯繫。但記住和自己在同一個圈子裡的人由於大家的朋友都比較類似,這個小圈子會限制自己,反而那些在你圈子之外的人能開闊你的視野,能帶來新的機會,所以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關注弱連接關係。

維護弱連接關係

那麼應該怎樣維護弱連接關係呢?能為別人着想,經常主動幫助別人。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我們先去了解別人,去想想別人最關心的是什麼?最近遇到了什麼難題?他的興趣愛好是什麼?想清楚這些,我就可以在小事上入手,比如你在網上看到了對別人有價值的文章,就可以隨手轉發給別人。或者成為別人的橋樑,主動地幫別人介紹關係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比如,設立一個交友基金,用這筆錢來支付維護關係的開銷,經常約人一起喝杯咖啡、請別人吃個飯、舉辦個活動邀請人來參加等等。

維護人際關係

那麼我們怎麼維護那麼多人際關係呢?作者說,可以通過擴展第二層關係、第三層關係的方式來擴大社交圈。第一層關係就是你直接認識的人,第二層關係就是你朋友的朋友,第三層關係就是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如果你想擴展第二層和第三層的關係,最好的方式是讓你的朋友幫你引薦。

比如,可以組織一個活動,讓朋友帶自己的朋友來一起參加。但要注意,千萬別要了別人的電話就冷不丁地打過去,這樣會很尷尬。如果你是因為有事相求而要去認識別人,最好先花一些時間做做功課。比如先去了解下這個人的需要,想想自己能夠為他做些什麼,至少先找到你們之間重要的共同利益點,剩下的事就好辦多了。這樣對方就不會覺得和你認識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你也在為對方輸出價值。

社交圈越來越大了,怎樣才能管理好呢?作者建議我們要定期評估和反饋。比如你可以畫一張人際關係結構圖,看看你都有哪些類型的朋友,你最經常接觸哪些人?有多少同盟關係?有多少不同的圈子?最近一個月有沒有認識到新朋友?有哪些關係要加強一些?要減少和哪些關係的來往呢?這些都要定期評估和調整。假如你發現自己一個月都沒有為別人介紹新朋友,或者自己也沒有主動去認識一些新朋友,那麼你就需要適當的調整了。


至關重要的關係 導圖
至關重要的關係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