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揚與責備-讀書筆記
作者特麗·阿普特(Terri Apter)心理學家、作家、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資深導師,她關於家庭動力學、同一性和人際關係方面的著作獲得了國際認可。她有多部作品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優秀讀物」,並斬獲多項大獎,《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衛報》等知名媒體都對她的著作讚譽有加。
這本書討論了一個和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讚揚與責備,也就是我們評價時的兩種最基本的態度。為什麼我們都喜歡讚揚,討厭責備?這本書將會從心理學層面給出科學的解釋。同時,這本書還給我們介紹了各個溝通場景下,利用好讚揚與責備的方法,幫助我們更加高效地與人溝通。
討厭責備,愛聽讚揚的原因
讚揚和責備它們在本質上,源自於同一個場景。我們之所以會很在意別人的評判,源於我們希望受到他人的關注。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在原始社會中,那些沒有得到父母關注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註定會被遺棄。一個人如果脫離了當時的社會網絡,沒有親人同伴的照顧,幾乎無法生存下來。可以說,越是能夠被父母看到,越是能感受到親人的目光,嬰兒活下來的幾率就越大,也就越有安全感。
但無論是眼神、動作還是語言,表達出的關注信息里,都包含着一對最基本的態度,這就是讚揚和責備。換句話說,我們的身體裡,天然就有一根關於讚揚和責備的雷達。它極其敏感,而且一直都在運行。這是一個人的本能,和個人的後天修為無關。
比如,有一個實驗 。參與實驗的人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隨機分成幾個小組。不同小組的成員,會被告知自己非常擅長某種活動。如科學家會對其中一個小組裡的人說:「我覺得你特別擅長和陌生人聊天,我很想知道,你是怎麼做到這麼優秀的?」當然,至於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擅長和陌生人聊天,科學家自己也不知道。但有意思的是,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差不多,他們會說:「你知道的,我向來喜歡全力以赴,這是我努力的結果」。
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欣然地接受了對自己的讚揚,而且人們很容易把這種讚揚合理化,歸結到自己的努力或者天賦上面。喜歡讚揚,排斥責備,這是每個人骨子裡的本能。那麼,這個本能是怎麼形成的呢?
讚揚
所有這些對讚揚的渴望,都可以追溯到更本質的,生理層面的原因——我們的大腦需要激素的刺激,來實現進化。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由大約1000億個神經元相互連接組成,大腦的成長就在於神經元會不斷建立新的網絡。一些激素能夠為大腦建立新的神經迴路提供養料。在大腦發育的早期,最重要的激素有兩種。
一種叫做催產素,另一種叫做內啡肽。催產素被稱作是「親密激素」,因為他對製造兩人之間的好感和親和度,有着相當重要的作用。而內啡肽會釋放人體自然產生的鴉片劑,會讓人感受放鬆和愉悅。有研究發現,當父母臉上流露出讚揚,傳遞着「我想看看你是誰,我欣賞你」的信息時,嬰兒的大腦中會湧入大量的催產素和內啡肽。這些令人愉快的激素,能讓嬰兒相信此刻是安全的,能促進父母與子女的親密感與理解,為孩子大腦的發育提供更多養料。
催產素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判斷。當大量催產素在我們大腦中流動時,我們更可能信任他人,也更容易應付失望和背叛。有研究發現,那些經常受到讚揚的孩子,小的時候往往能掌握更多的技能。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缺乏讚揚的孩子,他們大腦的神經網絡則會顯得遲鈍,尤其在學習和行動的積極性方面。
責備
責備會讓人討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因為它會激發出兩種非常負面的情緒,一個是恐懼,另一個是羞恥。這兩種情緒,都會給我們帶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以至於我們一定會排斥它。
首先是恐懼。作者說,最能讓人感受到恐懼的,是被排斥。為什麼?因為,我們人類是自然界中最依賴社會群體的動物,尤其是在原始社會,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依賴同伴提供信息、分享食物和相互保護。一旦被自己的群體排斥,在很大程度上,無異於直接宣判了死亡。直到現在,這種被社會群體拋棄所帶來的恐懼感,也在深深地影響着我們每一個人。
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今天,最普通的社交隔離也會損害我們的精神與身體健康。當一個人感到孤獨時,會更容易受病毒侵害,患心理疾病的危險也會提高。被排斥的負面影響,甚至被編寫進了我們的基因中。美國加州大學2007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感到孤獨的人,他們的免疫細胞里會有一個清晰可辨的遺傳模式,但是這個遺傳模式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形成的。這會讓他們更容易患上病毒性疾病、心臟病和癌症。還有一項研究數據表明,那些長期被排斥在社會網絡邊緣的人,他們的死亡率會比正常人高出26%。
所以,人類的社會屬性,會讓我們在被群體排斥的時候,產生強烈的反應。當聽到有人宣稱:「這全都是你的錯!」「你真沒用!」或「你讓我失望透頂!」時,我們腦子裡的警報器就會立刻嗚嗚響起,這個警報器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都不陌生,這是我們用來自我保護的一個本能反應。這種恐懼會讓很多人下意識地躲避責備。 其次,羞恥感。有一部分人,會過於迅速地接受它,讓這些責備深深地扎進心裡,自己慢慢消化。這樣產生的情感,就是強烈的羞恥感。
比如,有位叫做詹姆斯·吉利根的心理學家,他長期跟蹤研究了監獄和精神病院裡的那些暴力犯。吉利根了解到,很多犯人在他們的整個童年時期,都飽受語言、情感和身體上的虐待。他們其實一直生活在持續的自責和羞恥中。為什麼別人的行為會讓自己感到羞恥、一無是處?吉利根說,無論是語言上的攻擊,還是身體上的虐待,都會以最清楚的方式告訴對方,沒有人愛你,沒有人願意接納你。當我們的缺點或者錯誤被當面說出來的時候,當因為受到責備而覺得低人一等的時候,當我們沒能得到他人尊敬而受輕視的時候,也都會感到那種自責和羞愧。如果這種情緒反覆出現,就會有相當大的幾率導致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所以,討厭和害怕別人的責備,也就自然成為了我們的天性。
如何利用讚揚和責備
在各種各樣的場合中,怎麼才能讓我們的讚揚更加恰當,責備更容易被接受,產生更好的溝通效果呢?我們說說其中兩種溝通場景。
家庭親子間溝通
每個家庭都有着屬於自己的一套評判制度,這個評判制度決定着父母會用怎樣的方式,來稱讚孩子,對孩子提出意見。怎麼決定一個家庭評判制度是否健康呢?一個健康的家庭評判應該是通融的,而不是嚴格的。嚴格的評判制度,會讓孩子接受讚揚與責備時,被迫接受,他們只能接受家長給自己打上的標籤。如果試圖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得到的會是更糟糕的鎮壓。而在通融的評判制度下,孩子有機會表發自己的觀點,挑戰家長的「絕對權威」。最終的評判結果,是雙方溝通過後都認可的。
其次,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通常都習慣帶點籠統的個人感受,比如這件事你做得好不好,我是否欣賞之類的。但作者說,在親子溝通時,尤其是在表達責備的時候,應該是具體的,而不是籠統的。在有的家庭里,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總會牽扯出過去的錯誤,甚至還會定性成人品上的缺陷。這樣的責備,顯然會對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
比如,具體的責備會是:「你今天晚飯遲到了,下次記得要準時。」而籠統的責備會說:「你總是沒有時間觀念,自私又懶惰。」這種泛化了的指責,會引起孩子極大的恐慌。
而在表達讚揚的時候,應該是慷慨的,而不是吝嗇的。尤其對於同時有幾個孩子的家庭來說,如果總是需要孩子之間你爭我奪,努力表現才會得到讚揚,是件相當可怕的事情。這會讓孩子覺得,對別人的表揚就意味着自己沒有做好,從而陷入嫉妒和恐懼。而且,就算受到了讚揚,孩子也會覺得這份榮譽會轉瞬即逝,很快就會落到一個更配得上它的人身上。 最後,一個健康的家庭評判制度,應該是回應式的,而不是入侵式的。孩子的情感要被尊重。
比如,當孩子表現出沒有耐心、不關心別人的時候,如果你的第一反應是:「你怎麼可以有這樣的感受?你有那種感覺是錯的。」這就是「入侵式」的評判。這會讓孩子因為自己的感受而覺得羞恥,長大以後,也會不斷地問自己「我該不該有這樣的感覺?」「我這樣做到底能不能讓別人滿意?」而回應式的評判模式,會首先關注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前提下充分地溝通。
夫妻間的溝通
作者說,能夠讓婚姻穩定、健康地維持下去的最重要原因,不是漸漸消失的性吸引,而是必要讚揚的脆弱性。也就是夫妻對話中,讚揚與責備所占的比例。
比如,有位叫做約翰·戈特曼的心理學家,他花了40年的時間,做了一件費時、費錢又極其瑣碎的研究:觀察伴侶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談和爭吵。戈特曼觀察了3000對伴侶的交流模式,並對其中的很多人做了多年的跟蹤研究。他還建立了一座婚姻實驗室,裡面有一件家具齊全的公寓,伴侶們可以在裡面討論各種各樣的話題。這個舒適自然、像家一樣的環境裡,安置了完備的監控系統。可以觀察每一個交流的細節,除了聲音和視頻,無論是人們的緊張程度、視線變化,還是心跳頻率、腎上腺素分泌,甚至是從心臟到耳垂和手指的血流量都會被記錄下來。戈特曼通過對這些海量數據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幫我們揭示了,決定婚姻能夠持續的關鍵因素,不是情侶之間有着相同的愛好,也不是彼此能持續保持吸引力,而是讚揚與責備在交流中的比例。
對於夫妻雙方來說,或者說對於任何人來說,責備對人的影響比讚揚更大,能引發強烈的情感,更深地扎入記憶,因此,要想讓讚揚能夠抵禦責備造成的傷害,就需要更大的比例。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戈特曼發現,在一對伴侶的交流中,當讚揚與責備的比例超過5:1時,他們的婚姻更有可能保持穩定,健康成長。讚揚與責備5:1的比例,後來也被發現適用於很多其他的溝通場景,現在也被稱作是人際溝通中的魔法比例。
這本書文筆清晰、案例豐富。特麗·阿普特向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自我的機會,同時,她還就如何更負責任地評判他人給出了建議。本書乍看之下是在探討社交溝通問題,其實也涉獵了原生家庭、青春期叛逆、校園霸凌、網絡暴力、職場拉踩、性別歧視等深刻問題,值得每個人深思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