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巨人-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本書的核心,就是銷售人員通過SPIN這個模型,去探尋客戶目前面臨的困難,找到客戶需要實現的目標,從而讓客戶覺得,你的產品和方案對他是有利的、有效的,是優於其他對手的,讓他願意跟你合作。

那麼SOIN這個模型包括什麼呢?S叫Situation(情況),它講的是「背景問題」;P是Problem(問題),它講的是「難點問題」;I是Implication(暗示),它講的是「暗示問題」;N是Need-payoff(需求效益),它講的是「需求效益問題」。

SPIN徹底改變了三個與銷售有關的領域:

銷售工作本身。SPIN銷售技巧和模式基本上不受產品限制,只要是目標客戶採購決策時間較長、參與決策人數較多、決策時銷售人員不在現場以及客戶採購風險比較大的產品銷售,都適用SPIN。

銷售管理。SPIN認為,對銷售人員有效的管理不是統計他們拜訪客戶的數字,而是在銷售拜訪之前反覆策劃銷售過程,不斷練習各種準備好的銷售問題,由此推動銷售過程。

銷售培訓行業。SPIN向傳統的「專業銷售技能」培訓發起了挑戰,已經得到了世界500強企業的認可和推崇。我們着重介紹一個大訂單銷售的特點和SPIN的提問技巧。

大訂單銷售的特性

作者在書中介紹了大訂單銷售的若干特徵。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採購時間很長

大訂單銷售跟我們出去買吃的,買零食不一樣,時間很短,拿了自己需要的,我們就可以結賬回家。但是如果換成買房的話,我們就需要仔細研究,對比房源,地段,市場行情等等因素去考慮買不買。總的來說,大訂單是面向組織進行的銷售,它的決策時間會非常長,在這麼長的時間中,客戶不會因為一時衝動去買單。

客戶作決策時銷售人員不在現場

你每一次跟客戶見面說的內容,很可能過幾天之後,他已經記得沒那麼清楚了,這對於你向客戶傳遞優勢、利益的要求就非常高。也就是說,你要在見面的過程中,讓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的東西好在哪兒,而且要讓他印象深刻,這樣才能持續比較久的時間。

由於客戶作決策時你不在現場,所以在客戶內部討論是不是要買你的東西的時候,一定得有人幫你說話。而且,你要保證裡面那些幫你說話的人,能清楚地記得你的產品究竟好在哪兒,這樣他才能夠在內部幫你進行推銷。

多人參與決策

個人購買的情況很簡單,你上街去買東西的時候,只要自己覺得好就可以。大訂單銷售不是這樣,它需要組織裡面有若干人員覺得產品好。

比如,你到一個組織里去賣一個東西,至少會有採購部門來跟你談價錢。其中可能會有技術部門來跟你談,產品的技術指標是不是合格;會有使用部門來跟你來談,這個產品買回去了,他們準備怎麼用,以及有什麼樣的需求;還會有更高級別的「老大」來判斷,到底要不要買、買誰的。

採購風險大

也就是說,客戶作出決定買了你的東西以後,萬一產品、方案在他們公司內部使用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他要給其他所有人一個交代。這在個人採購里是不存在的。因此,在大訂單中,錯誤的決策會給你帶來重大的風險。

在雷克漢姆的書里,他主要提到的就是這四個特性:採購時間長、決策人員多、決策時銷售不在現場、風險對於採購人員來說更加重大。比如,一次採購錯了,會影響他後續的晉升,會使得他在老闆面前難以交代。

傳統銷售中經常用到的收場白,也就是促單的技巧,銷售在臨近對話結束的時候,總是會作出一些假設,推動你作出購買的決定。比如,「我要把貨給你發到哪裡」,這些都是在假設你成交,推動你作出最後的決定。

可是在大訂單中,由於客戶作決策時,你根本就不在現場,你做再多的促成動作也無效。他只要一句話就可以讓你白費心思——「我們要內部開會討論一下」。你所有的促單技巧都無效了。

那麼大訂單的核心技巧究竟是什麼呢?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在大訂單中取得成功呢?雷克漢姆給出了一個原則、一套流程和一套提問技巧。

所謂的原則就是一個價值等式。雷克漢姆在書中說,客戶是否購買,取決於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這次採購需要解決的問題的緊迫性;第二個因素,是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花費的成本。

雷克漢姆用了一個天平來表達這個價值等式的意義。天平的左邊是「買」,你可以加上的砝碼包括:客戶現在面臨的問題的嚴重程度,以及他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帶來的收益的大小。而天平的右邊是「不買」,上面加的砝碼是採購的成本。

雷克漢姆建議,做銷售的時候,我們本能的反應應該是加重左邊的砝碼。也就是說,向客戶展示問題的嚴重性,向他展示產品帶來的收益。但是,在實際的銷售過程中,大量的銷售人員選擇的是減輕右邊的砝碼,也就是降低客戶的採購成本。當客戶說「你這東西太貴了」,很多銷售往往會選擇回公司申請一個特價,這樣的做法,和雷克漢姆的建議是相悖的。

SPIN提問技巧

作者說,我們應該增加左邊的「砝碼」。那麼,這件事情怎麼做到呢?這就會涉及到一套提問技巧,也就是SPIN。銷售人員應該學會四類問題,背景問題、難點問題、暗示問題和需求效益問題。

背景問題

什麼叫「背景問題」?就是客戶的現狀是什麼。比如,你是一個賣電腦的,你希望一家企業給他所有的員工都配你的筆記本電腦,那對你而言背景問題應該是什麼?你得問問他有多少人吧?你得問問這些人的級別吧?你得問一問他們現在用什麼牌子的電腦,以及大概有多少電腦已經到了更換的周期吧?這些都叫背景問題,也就是問他現有的事實是什麼。

背景問題對於大訂單的成功影響不大。但也很重要,你得了解人家的現狀才好進行下一步的行動。 可是,有很多銷售人員在推銷產品的時候,連背景問題都不問,直接就把東西往外掏。但是,這在大訂單中是不可以的,你要去了解別人的基本情況。作者說,問背景問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導入到難點問題上。

難點問題

什麼叫「難點問題」呢?就是了解客戶現在面臨着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不滿、什麼樣的麻煩。比如,有個負責生產的廠長,他遇到一個問題,就是產品的合格率只能到80%。當然,由於這個產品製造生產的難度比較大,合格率只要到70%,他的工作就算是做得不錯了。

那在這個例子中,背景問題應該問什麼呢?你跟廠長聊的時候,問他:「你們現在產品的合格率能到多少?」這個叫背景問題。什麼叫從背景問題導向難點問題呢?就是問他:「你對於這樣的一個合格率滿意嗎?這個合格率是不是偏低?」這叫難點問題。也就是說,去找尋他是不是對這個問題存在着不滿。

大訂單中,很多時候,客戶對於難點問題是有感覺的,但是他不一定會覺得這個問題有特別大的影響。80%的成品率已經高於業內公認的70%的水準了。雖然廠長也可能覺得,80%的成品率還是不夠,但如果你跟他說「咱們立馬換個生產線,把主要的設備換一換」,他又可能會覺得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只是遇到了一些小的問題而已。

在大訂單中,當你提出這些難點問題的時候,客戶是不是能夠馬上下決定作出改變的決策呢?不是的。因為他沒有意識到,問題到底嚴重到了什麼程度。這就是作者在提到的價值天平時說的,要不斷地去加重左邊的砝碼,讓對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樣他才會買。

暗示問題

要想讓對方意識到嚴重性,就需要「暗示問題」。也就是說,要暗示客戶,如果某個不好的情況持續下去的話,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比如,產品的成品率到80%,其實已經不容易了,但它可能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呢?在這樣的一個成品率的情況下,生產的周期是不是會拉長?交貨的時間是不是會拉長?成本的浪費是不是會比較嚴重?如果交貨的時間因此拉長了,客戶是不是會對此有不滿?由於貨期不能保證,是不是會讓廠長丟失某些重要的大客戶?這些問題如果持續出現的話,對於這個廠長來說,是不可接受的,他一定會謀求改變。

如果只是一個成品率不夠高的問題,他可能意識不到要改變。但是,當銷售揭示出來背後的這些問題的時候,他就會想改變。因為隨着這些問題而來的,不僅僅是公司的產品的問題,不僅僅是公司的市場的問題,長此以往的話,其他部門可能會對他有意見。所以,暗示問題講的是揭示後果。

需求效益問題

也就是說,幫客戶解決某個問題,能夠為他帶來什麼樣的好處。比如,如果你能夠幫客戶把成品率從80%提高到90%,對他會有什麼好處?這是在和客戶一起去暢想未來,展示問題解決之後給他帶來的巨大收益。如果只是成品率提高10%,他可能沒有感覺。但是,如果你跟他說,成品率提高10%之後,交貨的周期可以縮短多少,客戶的滿意度可以提高多少,競標成功率能夠提高多少,人員可以少加多少班,生產的成本可以降低多少等等,這都是收益。

這四類問題,從背景問題、難點問題、暗示問題,到需求效應問題,層層深入,幫助客戶看清楚他面臨的困難,和他想要實現的目標。這也就是增加價值天平左邊的那個砝碼,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客戶作出購買決策。

可是,馬上就會有人問,這樣的問話方式,真的是合適的嗎?在客戶面前跟他說,「你現在這個問題很大,再不解決的話會出問題的」,真的可以這麼做嗎?

作者拿美國和日本運用SPIN技術的情況做了一個對比,發現在日本,或者說東方、亞洲的文化中,當人們使用SPIN技術的時候,會面臨比較大的困難。也就是說,直面客戶的問題,讓他承認自己面臨的困難,這在東方的文化中,會被視為對客戶的冒犯。

所以,SPIN在使用的過程中,有着更為複雜的技巧,需要銷售人員去掌握,而不能夠真的直來直去,把客戶的困難揭示在桌面上。東方跟西方的文化有所不同,你必須在不冒犯客戶的情況下,向他展示他面臨的問題。

銷售巨人 導圖
銷售巨人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