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與10000次-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很多時候我們會做出同樣的選擇,一次又一次地走進同樣的死胡同。雖然你也會告誡自己「下次再有類似的事,遇到類似的人,不能再這樣了」,可一遇到事情,就又掉入了舊有的應對方式中。

一般來說,你能很好地掌控自己的日常生活。然而,你還是會經歷一些丟失了掌控感的時刻,在類似的事情上吃虧、犯錯、受傷。你可以擁有真正保護自己的能力。

作者提出,每個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都是由內在的四部分人格決定的:內在小孩、內在審判者、應對方式、成人自我。當我們去覺察並修正自己的應對方式時,我們能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創傷、心結,我們可以重新理解自己難以駕馭的情緒和感受,並通過刻意練習,擁有一個更加穩定的成人自我,一個不被情緒淹沒、擁有良好社會屬性、能完成任務且自律、意識到自己的短板與資源的,更加智慧的自己。同時,通過深度的覺察和修正,我們可以改寫自己的人生腳本,創造全新的關係模式和行為模式,不再在積習難改的命運中打轉。

為什麼總犯同樣的錯

你有沒有如下經歷?在某些情況下,你行為笨拙、矛盾或特別誇張,事情過後,又對自己當時的行為方式感到尷尬,甚至羞愧。這種感覺從哪裡來?為什麼你一次又一次地走進同樣的死胡同?或者像一個方向盤被拿走了的司機,無法把握方向?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個叫諾拉的姑娘,其實,諾拉過得挺幸福的,她擁有了一切能讓她產生安全感的東西,比如友誼、愛、穩定的事業。但是在某些時候,諾拉會突然覺得,自己像是個被拋棄的孩子,感覺特別無助。比如,她的同事講了一個她聽不太懂的笑話。諾拉一下子就感覺自己和周圍格格不入,感覺自己好像不屬於任何環境,感覺沒有人喜歡自己真實的樣子。 於是,她開始用自己熟悉的方式來應對這種情緒:她開始埋頭工作,封閉自我。她以為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可是有一天,當另一名同事提起這件事的時候,諾拉開始不由自主地掉眼淚。她還在生那位同事的氣,但她更為自己的反應生氣。她知道自己這樣的反應很不妥當,但是她自己似乎也無法控制。

為什麼諾拉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呢?諾拉的反應,以及那種被排斥的情緒,已經出現過很多次,隔段時間就會重新演出。其實,諾拉的內在模式的起源不在辦公室,而在諾拉的童年。

童年經歷

諾拉小的時候,經常搬家。因為媽媽對撫養孩子力不從心,所以經常把諾拉寄宿在各個親戚家中,在姑姑家住半年,在外婆家住幾個月。雖然大家都對她挺好的,但諾拉在哪裡都無法長住。這樣頻繁的搬遷還帶來了一個額外的結果,那就是頻繁轉學。諾拉永遠都是新來的同學。她身邊一直沒什麼朋友,即使交到了朋友,很快又會搬家。因此,她缺乏自信,很容易遭到同學的排斥,最後演變為欺凌。

作者說,諾拉在辦公室里感受到的孤獨和無力,並不是因為辦公室里當時的情況真的那麼糟糕,也不是因為她生性敏感,而是因為在她感受到被排斥時,小時候反覆經歷的情感體驗被激活了,讓她又再次成了那個受傷的孩子。

其實,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童年很重要。我與諾拉的經歷很相似,小時候父母總是不在身邊,我經常寄宿在舅舅家或者大姨家,那個時候給我的感覺就是無助和孤單,生病了只能自己去看醫生,不開心也沒有人可以說,甚至有一次還和同學打架,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會被欺負。所以,漸漸地我養成了有任何問題都自己解決的習慣,而且性格也不是很開朗。

所以說,一個人童年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回到諾拉的故事裡,諾拉應該怎麼做呢?是不是應該找媽媽大聲控訴,發泄情緒,嘗試原諒她呢?

作者說,並不是。我們最重要的是認真對待那些一再出現的心理模式,並了解它們在自己人生中的意義,只要這樣我們才能改變這些模式。

內在模式

作者將諾拉的這些行為,定義為3個方面,分別是:內在的審判者、內在小孩和孩童時代的應對方式。

首先,內在審判者。內在審判者就是我們自己壓迫自己的聲音,自己否定自己。比如沒有人愛你,你不受歡迎等等。諾拉麵臨的問題正是這些聲音,諾拉過得順風順水的時候,還可以抵禦,但等到她面對挫折,感到脆弱的時候,這些聲音很容易就會成為壓垮她。

內在審判者分兩種,分別是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和苛刻的內在審判者。像諾拉遇到的這種,覺得我好笨,我沒人喜歡,不斷傳達自己的負面判斷的,屬於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

而苛刻的內在審判者是,比如一直把自己的訴求放在最後一位,總是通過自我犧牲讓周圍的人滿意。這樣的聲音很容易讓人背負巨大的壓力,甚至是負罪感。

其次,內在小孩。比如諾拉會感覺到被排斥,被嘲笑。於是她開始回憶小時候自己被孤立的狀態,那麼無助和痛苦,這種狀態就是「內在小孩」的狀態。這種狀態往往源自某個沒有被滿足的童年期的場景。

內在小孩主要有三種,分別是受傷的小孩、被寵壞的小孩和幸福的小孩。諾拉感受到的狀態屬於受傷的小孩,它往往來自被拋棄、被拒絕、被排擠的經歷,它的到來會讓我們感受到一系列負面情緒,比如羞恥、寂寞、害怕、悲傷、無助等等。

當我們的行為被內在的小孩主導,我們的行為和認知就會偏離日常的狀態。當一個人被內在小孩主導,進入受傷的狀態後,他也會下意識地採取不良的應對方式,導致自己不想發生的後果。

最後,不良的應對方式。作者提醒我們,採用哪種方式來應對,除了是個人選擇之外,還取決於相關的童年經歷。也就是說,童年的應對方式很可能會延伸到成年。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應對的選擇並不多,只有三種:順從、迴避和過度補償。

當諾拉感到被拒絕的尷尬時,她下意識地開始假裝努力工作,沒有注意到同事講的笑話,這就是她的應對方式。這是比較典型的迴避,她通過認真工作,逃避自己不想面對的感覺。

一些人認為自己有取悅症,會下意識壓抑自己,滿足他人的訴求。這種行為模式其實就是順從。

而所謂的過度補償也可以被用來應對軟弱和無助。過度補償就是指一個人似乎完全不顧受傷的內在小孩,否認羞愧或悲傷等感受,他的自卑感往往被過度的自信有時甚至是傲慢的外表所掩蓋。

當我們了解清楚這3種要素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了。問問自己,內在審判者是怎樣的?是苛刻的內在審判者,還是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自己的內在小孩是什麼狀態?是受傷的小孩,還是被寵壞的小孩?應對方式是怎樣的?是順從、迴避,還是過度補償?

如何解決負面的心理模式

一個錯誤的思維模式或者行為模式背後,往往有三個關鍵要素,內在的審判者、受傷的內在小孩和不良的應對模式。我們應該如何改變這樣的思維模式呢?

作者說,打破這個模式,我們需要讓理性的成年自我介入,對這些問題各個擊破,我們需要反抗內在的審判者,做到不被它控制和壓迫;我們還需要安撫內在的受傷小孩,滿足它的需求;而對於應對模式,我們可以在想象訓練中,慢慢修改它。

反抗內在審判者

我們知道內在審判者是對自我的否定,當我們出現這種聲音的時候,就需要留意它,問問自己:我的心理活動是怎麼樣的?一般有哪些誘因?審判者究竟在傳達什麼信息?這些信息觸發了自己的哪些記憶?當時自己本來想做些什麼?如果做了本來想做的事,會有什麼感覺?

如果感到的主要是恐懼、自責和羞愧的話,那麼很可能是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在起作用。而如果是失敗的感受或者內疚感占據主導的話,那麼更可能是苛刻的內在審判者在起作用。

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會不停地貶低自己,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試試作者給到的方法,叫做積極日記。

完成這個練習,你首先需要一本漂亮的日記本。選擇一本讓自己賞心悅目的冊子,這種準備工作最起碼錶明了你對自己的尊重。

先想一想,哪些來自過去的讚美對你是有意義的,把腦海中最重要的經歷寫下來。

接下來,每天晚上抽些時間來回顧這一天,寫下至少三個積極的反饋或經歷。請在你那漂亮的冊子上,真實記錄自己受到的每一次表揚、每一次讚賞、每一次關注。

比如像「莫娜對我微笑」「我的報告被返還回來,並且其中沒有被找到任何錯誤」或者「索尼婭向我請教」等,這些都是尊重和讚賞的信號。不要忽略這種「小事」。你會驚訝於自己一天內竟收穫了這麼多讚美。隨着時間的推移,你會強化自己對積極反饋情況的感知。

面對內在小孩

面對內在小孩,作者說,我們需要與他建立聯繫,了解他。

比如,諾拉可以找個地方放鬆下來,回到那個讓自己反應激烈的時刻,儘可能生動地還原當時自己的感受和心理活動。比如想起小時候被同齡人欺負,取笑的場景,清晰地想起那個瞬間感受到的羞恥、悲傷和被排斥感。 之後,諾拉需要把這種感覺和當下的自己分離開來,意識到這是內在小孩的感受,不是自己的。

作者說方法有很多。像抱一個玩偶,讓它成為內在小孩的載體;為了更好地分離以及描述內在小孩,我們還可以給內在的小孩取個名字。

在分離並認清內在小孩的需求後,我們需要對他的感受進行關懷。比如給小小的自己寫封信,在信中,我們可以同情它的遭遇和感受,可以寫出自己願意為它做什麼,比如保護它、安慰它。最後可以給它承諾未來自己會好好照顧它,不讓它一個人孤零零的。

改變應對模式

有一個方法叫想象行為訓練。放鬆自己,專注於呼吸,閉上眼睛。現在想象一下自己平時會展現順從狀態的情況:與伴侶、同事、老闆發生衝突時,或者你在平時承擔額外任務時,等等。現在再思考面對這些情況自己到底想怎麼做,把一切都計劃得非常精確和具體。接下來進入自己心中的情境,並按計劃行事。也許你的罪惡感會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你的苛刻的或懲罰性的內在審判者正活躍着。這時用你已經預先準備好的正面信息發起反擊,應該能讓那個有害的聲音安靜下來。

你一旦做了這個思維訓練,回到真實的世界就會更加順利。首先試着把你的設想放入簡單的情境中,你在其中總是相對感到安全。如果不能馬上發揮作用也很正常,否則打破一個長久以來已經固化的行為模式就太容易了。慢慢來,對自己寬容一點。哪怕只是向前一小步,也是非常好的開始。繼續前進,試着在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一點點實現自己的目標。

比如,諾拉想象了一個場景,同事們準備一起去喝啤酒,但沒有明確地邀請她。她在想象中用友好的方式詢問同事們自己能否加入,在這期間她的心中湧起了各種各樣的不安,但她不斷地用正面的信息安撫着自己的不安。等她在想象中準備好了之後,她終於敢在現實中開口了。大家對她的主動感到有點詫異,但也都為她願意加入感到高興。事情的進展遠比諾拉預想的要順利,她為自己能夠踏出這一步感到驕傲。

作者認為,當我們去覺察並修正自己的應對方式時,我們能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我們可以重新理解自己難以駕馭的情緒和感受,並通過練習,成為更加穩定的成人自我。

0次與10000次 導圖
0次與10000次 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