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本书作者是万维钢,前物理学家、科学作家,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每天追踪西方精英在经济、社会、科技、管理学等领域的思想新突破,解读英文世界的好书好文、好思想。他的文章充满理性和智慧,经常引发网民热议,成为话题焦点。

《万万没想到》提倡“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以科学的视角解读生活。书中通过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到的结论,颠覆了原本存在于常人思维中的错误观念。在颠覆的同时,还提供了获得理性理解世界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们评判新知识,提升辨别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反常识思维

作者在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放弃文人思维,运用反常识思考问题。什么是文人思维?我们来解释一下书中所提出的两个概念:第一,文人思维是一种带有主观性的原始思维,倾向于用感性的思维去理解世界、解释问题;第二,理工科思维则可以通过评估、量化进行反常识思考,从而得出理性的结论。文人思维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依赖直觉,二是掺杂观点,三是具体思维。这三个特点也正是文人思维与理工科思维最大的差别所在。

依赖直觉

依赖直觉,这是人类进化的结果。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一书,把人的思维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系统1属于直觉,能够自动运作,能迅速对事物进行分辨;而系统2则不同,是需要我们集中注意力进行的复杂计算。这种机制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果。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总会遇到来自外在的风险,

比如,天灾,如果大脑还要集中精力进行复杂计算,那么活命的概率就相当低了。而且,思考、计算是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这对于物质匮乏的智人来说,不划算。于是,人类便进化出依赖直觉的方法,根据经验,立即决策,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这种思考方式只关注表象,不够严谨,所以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估计、大约。

掺杂观点

书中用“确认偏误”来说明这一现象。确认偏误的错误之处在于,在一开始认定的结果基础上,去寻找的新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一个人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车子,便怎么看怎么像,但找到了车子后,却怎么看怎么也不像了。因此,文人思维有一种先入为主的主观表象,通常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为自己认为的观点就是正确的,总是喜欢贴标签。但事实上却使问题本身更复杂,更混乱。而理工科思维不同,理工科思维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应对不同的诉求,并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

具体思维

作者认为,在石器时代里,甚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世界中。我们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自己所属的小部落或者小村庄,很多人一生去过的地方也不会超过一天的路程。我们熟悉每一个有可能与之打交道的人,而这些人的总数加起来也不是很多。这种生活模式对大脑的演化有巨大的影响。

据英国人类学家邓巴估计,我们至今能够维持紧密人际关系的人数上限,也只有150个而已。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在这些具体例子的训练下,我们的潜意识早就学会了快速判断人的真诚程度和事件的紧急程度。

比如,我们不会把钱借给一个嬉皮笑脸且名声不好的坏人,但我们愿意把钱借给一个窘迫不安的众所周知的好人。

我们习惯于依赖自己固有的经验,而不会做出理性的分析。这种“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文人思维喜欢将通过依赖直觉、掺杂观点、具体思维得出的结论称之为“常识”,并四处宣扬,用来指导实践。如果我们靠这些众所周知的常识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就习惯性地认为“大家知道并且都认同”的一定是对的,不再试图进行客观地观察和分析,也不再推理和查找问题的另一面。

而反常识思考,就是对常识进行科学的质疑。这种质疑的方法就是理工科思维,它使我们能够辨别并且灵活地运用常识,突破常规的限制,发现真正的问题。那么,如何锻炼自己的理工科思维呢?作者的建议是:取舍思维。取舍思维,英文有一个形神兼备的词可作解释:“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这个,来换取(trade)那个。“Tradeoff”是“理工科思维”的起源。“Tradeoff”要求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这也是理工科思维的最根本方法。

预计输出(评估)

凡事有利必有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文人思维喜欢关注在某个点上。

比如,“9·11”事件让恐怖袭击,文人思维的人就会关注飞机太危险了,不安全。而事实上,一个美国人在过去五年内死于恐怖袭击的概率只有两千万分之一,而根据《经济学人》最近提供的一个各种死法危险排名,其在一年内死于闪电击中的概率则是一千万分之一,闪电比恐怖分子厉害十倍。而理工科思维则不同,会通过利弊进行分析,综合考量,然后再做决定。

量化输入

决策之前,对目标或任务进行评估,通过量化输入和预计输出,得出量化的分析结果,从而作出理性的决定。这是理性的思考方法,也是科学的决策方法。

比如,田忌赛马。赛马分为上中下三个等次,而田忌的赛马与齐王相比,每个等次都比齐王同等级的马略逊一筹。田忌总是用同等级的马对阵齐王,结果每次都以大败收场。而孙膑出现后。他通过对形势的评估,考虑双方调整赛马的对阵次序,对结果进行量化思考。双方各有3个等次的赛马,按照排列组合计算,每方都有6种出场顺序。双方合在一起,就有36种出场顺序。而在这36种排序中,田忌有6种组合方式可以获胜。

最终,孙膑采取了其中的一种,第一局田忌以牺牲三等劣马的办法,使齐王的一等良马没有发挥出它的最大效能;第二局和第三局,则分别以高等马对阵齐王的下等马,最终取得了整体的胜利,使得自己的局部优势变成了整体优势。只要理性决策,量化思考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科学的阅读技巧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但是泛泛而读,只能是蜻蜓点水,无法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认知。怎样才能进行科学地阅读,在阅读的精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呢?想必很多朋友也有同样的烦恼,这本书中作者也教给我们用理工科思维进行科学阅读的技巧。

高效冲浪

相对于读书,网络阅读使我们能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形成不了知识体系:互联网把我们的大脑变浅薄了。因此,高效冲浪是指就是提高网络阅读的效率和深度。网络信息量大、知识储备丰富,但是也有很多没有必要的信息,大多数是鸡肋信息。如果都读完浪费时间,还得不到真正的知识交付,而且现在网络阅读容易造成读者注意力分散,很难把阅读网页的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怎样才能改善这一问题?本书借鉴《时代周刊》对新书评价等级的标注方法,提出了由粗到细的精读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三个步骤:随便翻翻、略读和精读。

a、随便翻翻

先把与我们阅读主题相关或相似的文章在浏览器中,用新的标签页一一打开,只点不读,直到把所有想看的文章都点过为止。这种做法如同综艺节目的海选环节一样,让每个打开的页面在一起竞争,然后用一个相对比较低的门槛快速淘汰绝大部分候选者。这样,我们就能够直接跳过一些不符合标准的页面,减少时间的浪费。

b、略读

针对已经打开的那些通过随便翻翻挑选出来的页面,一条一条地快速浏览其中的内容,一旦看到值得仔细读的内容,就把它临时保存下来,这样就能快速处理掉鸡肋信息,而且还能加深印象。

c、精读

能够到达这一步的文章已经非常少了,每天也只有那么几篇而已。这时我们便可以找空闲时间把他们仔细读完,而且一旦发现内容确实不错,可以使用印象笔记等软件进行在线保存,方便日后查找使用。这种阅读方式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类比、选择,避免我们浪费时间阅读品质较差的文章。高效冲浪是提高网上阅读效率的好办法,强力研读则是针对实体书的阅读方法。强力研读的目的在于把书中的精华内容提取出来,进行消化吸收。

强力研读

强力研读它面向的对象是《卧底经济学》之类写给非专业读者的非小说类书籍。称为“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方法很简单,就是一本书读两遍,而且最好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读,不能追求速度快,慢慢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读第二遍的时候,同时写下读书笔记。不要每个字的挨个读,可以把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跳过去。

为什么要读两遍?这是因为在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作者的思想之中,没有更多的余地去产生别的想法。只有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才能对书中的观念拿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解。简单点说,第一遍读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读是为了跳出来。好的读书笔记是,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到读完为止。

强力研读要求读书笔记必须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①清晰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②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

③有大量的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④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记笔记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读书笔记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是个人知识的延伸。它不是书评,它完全是写给自己而不是为了公开发表的——可以完全专注于意思,而不必关心文笔。

学会刻意练习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标准答案:练习一万小时。“一万小时”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书。此书的影响巨大,它告诉我们天才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而且要练习一万小时。可是,如果一个年轻人想要把自己变成顶尖高手,光知道一个“一万小时”的口号毫无意义。重复练习直到一万小时,才能学会一项技能,这种高强度的重复练习很容易引发一种倾向,那就是行为的“自动化”。这种“自动化”就是一种肌肉记忆,只会在一种情况下发生,那就是在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之后。

举个例子:

中超江苏舜天队前主教练德拉甘曾经在一次记者采访中提到,中国球员只会机械地练习下底传中,结果到了联赛里,很多球员不管队友身边站了多少防守队员,也不往旁边看一眼,直接就按照习惯一踢,传丢一次不算,还会接连犯同样的错误。于是,这种训练足球的办法把运动员给练废了。

这就是因为自动化可以让我们待在舒适区,无法进步。想要把自己变成高手,光知道练习“一万小时”的口号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有效训练方法。这种方法就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刻意练习”。

只在学习区练习

什么是学习区呢?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里面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夹在二者中间的则是“学习区”。

比如,我们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完全符合我们已有的观念,这本书就在我们的舒适区内,但如果这本书说的内容与我们原有的观念不符,但是我们思考之后仍然能够理解接受,那么这本书就在我们的学习区内。如果这本书我们根本就理解不了,那么就是在恐慌区。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如果我们止步于舒适区,就无法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新成就;想要获得成功,就要学会挑战自己,离开舒适区,让自己在学习区进行练习,这才是有效的练习、有质量的练习。如果想要做到持续进步,那就强迫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在学习区学习、工作。

掌握套路

现在我们要说刻意练习的最关键部分了:基础训练。当一个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或者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他到底练的是什么,学的又是什么呢?是套路。套路是一种结构化、模块化的训练方法,比如下棋用的定式,编程用的固定算法,这些都是套路。

普通人与专家的区别也正是套路的掌握和使用上。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而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短期记忆类似于电脑的内存,是指人脑在同一时刻能够处理的事情的个数,一般不会超过四个,这跟智商有关系,而且很难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长期记忆则不同,类似于计算机硬盘,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在大脑里,长期记忆是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块”。

比如,一场棋局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些看似杂乱摆放的棋子,而在职业棋手眼里这些棋子却是几个一组分成了很多块的,通过识别这些块,职业棋手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棋局,甚至同时跟多人对弈盲棋。更简单地说,如果普通人看到的是一个个字母,职业棋手看到的就是单词和段落!

怎样才能快速掌握套路呢?关键在于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复练习。

即时反馈

即时反馈的优点在于,能够随时确定练习方式的正确性,并及时加以纠正。换句话说,就是最好有个教练能够时时刻刻指出错误。在有即时反馈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进步速度非常之快,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如果在看不到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就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差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也不再关心。所以,从某种角度看,刻意练习的本质就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

比如,美国大学篮球教练约翰·伍登曾经率领球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篮球冠军。心理学家在对他的训练课进行全程记录之后找出了他成功训练的秘密,在他给球员下达的2326条指令之中,6.9%是表扬,6.6%是不满,而有75%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

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这样的训练就好比练武功,一招一式都需要有人随时纠正,若不对则马上改,以避免错误动作形成习惯动作。

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就是要求我们在练习的时候,排除外在干扰,保持高度专注。练习时间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关键在于是否做到高度集中。如何才能做到高度集中呢?

a、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据美国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在于他是在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甚至差生在安静的环境中单独学习,成绩也能获得提高。

b、学会单独练习。

如果和一帮人在一起合练可能很有意思,也相对轻松一些,但是会分散精力,无法做到高度集中,从而在效率上大打折扣。


万万没想到-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