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学习 -读书笔记

来自楠悦读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写有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散见于《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代表作:《园丁与木匠》《孩子如何思考、《孩子如何学习》。

安德鲁•梅尔佐夫,国际知名名儿童发展专家,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他在婴儿模仿能力上的研究改写了人们对婴幼儿认知、人格与大脑发展的认识。

帕特里夏•库尔,世界知名言语发展专家,华盛顿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联合主任,听力与言语科学系教授。她在儿童早期接触语言的经验如何改变大脑功能的研究上,激发了人们对孩子大脑学习机制的新认识。

3位世界知名儿童发展专家,首度揭示了孩子学习的奥秘,用丰富而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将孩子超越成人的学习天赋细致入微地展现在你面前,从理解他人、认知事物和学习语言3个方面详细阐释了孩子大脑的学习机制,并分析了背后的原因。不仅让我们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学的,还告诉我们孩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婴幼儿心智如何运行

科学家一直认为婴儿无法思考,只能简单的自动反应。但事实是,孩子既不是一块白板,也不是不受束缚的欲望载体,更不是事事全凭直觉的幻想家。婴幼儿能够思考、观察和推理,他们会考量证据、得出结论、进行实验、解决问题以及探寻真理。书中提到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能证明思考是我们从婴儿期就拥有的能力。

实验人员让一个几个月大的小婴儿观察一颗在桌面上滚动的球。实验人员会在这张桌子上摆一个小屏风,过一会儿,球就会滚到屏风后面。这时候,婴儿就看不到球了。这个时候他会、看小屏风的另一边。小婴儿好像知道,球会按照特定的方向滚动,滚到屏风另一边。如果我们做一点手脚,在屏风后面减慢小球滚动的速度,小婴儿好像也能感觉到,球的速度变慢了。这个简单的实验告诉我们,婴儿不仅理解物体的运动,他还能理解方向和速度,甚至能够预测运动中的物体未来应该出现在哪里。

不论是成人还是婴儿,理解这些东西,背后都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或者可以这样说,如果你想让计算机来模拟这个过程,会需要大量的计算才能做到。

感知世界

作者说,婴儿能够感知世界。比如,声音本质上是一连串的声波,但是你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却能把它们转化成语言。

比如,我们的感官接收到的物质信息其实很简单,是视网膜上的光子,是空气分子在鼓膜上的震动,但这些信息却能构成我们丰富、多维的日常经验,这中间的转换是怎么完成的?

这些哲学家和科学家思考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想不明白的心智能力,刚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有了。可以在这个混乱的世界里建立了秩序。

理解他人

如果你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笑脸,他们会逐渐丧失兴趣,因为他们习惯了。如果给他们看一张新的笑脸,他们几乎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给他们看一张哭丧的脸,他们就会再次注视屏幕。这意味着婴儿懂得那些笑脸都是一样的,而哭丧的脸是不一样的。利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表明,婴儿从一生下来就能够辨别人的面孔和声音,认为它们是有别于其他视觉影像和声音的,而且更喜欢它们。

科学家证明,新生儿也能模仿成人的表情。孩子从一出生就知道眼睛、嘴巴在哪里,知道怎么控制它们,他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脸和别人的脸是一样的。但是,子宫里没有镜子。这说明什么?说明新生儿对自己的身体有内在感觉,你转一下自己的眼珠,不用照镜子也知道自己的眼珠在转,这就是内在感觉,而且,婴儿还能够把内在感觉跟其他人的身体联系在一起。这真的很神奇,我们从一出生就知道,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也和我们一样。这就是共情能力的基础。

学习语言

婴儿还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别人沟通。跟不会说话的婴儿说话,婴儿会用“咿咿呀呀”的声音回应你。婴儿已经把握住了沟通的本质,不管他说了什么,只要跟你步调一致,就是在跟你沟通。你说话的时候,他静静听,你停下来,他回应你。他绕过语言,跟你建立了一种更直接的联结。那婴儿是怎么从只能发出“咿咿呀呀”声,发展到说出第一个词呢?这是因为在能说话之前,婴儿就已经有了学习语言的能力,比如解码声音。我们听到的声音和我们脑海中的语言存在着差别。

首先,我们听到的声音是连续的,想要理解它,就得把它切分成一个个小的单元;另外,就算是同一个音,比如“a”,不同的人发出来其实不完全相同。但对对3岁的孩子来说切分声音并不难。爸爸说的“a”和妈妈说的“a”虽然不太一样,他也知道这是同一个音;你不用刻意放慢语速,他也能听出句子里一个个独立的词汇。

为什么不懂语法的孩子,能够自然而然地把句子说对呢?一些研究这件事的语言学家说,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已经预装了最最基本的语法规则,环境帮我们把这些规则组织起来,让你学会了母语的语法。这也是为什么第二外语难学,因为你要重组脑海中形成的规则,建立两套并行的规则。

如果我们把婴儿的心智想象成一台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可不是由硅晶片组成,而是由神经元组成,编写程序的不是程序员,而是千万年来积累下来的进化过程。外部世界那些转瞬即逝、杂乱无章的感觉,像声波,对婴儿来说就是输入。然后,婴儿可以把这些输入信息转换成事物,开心或者生气的感觉,这种转换能力是先天的。

孩子的心智如何进化

婴幼儿有超强学习能力,他会在短短的几年内不断迭代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孩子的大脑在刚开始还不稳定,所以,他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进行进化。这是因为儿童的大脑可以自己改变内部结构,婴幼儿大脑里的超级计算机会根据环境自动地重新布线,更换电路的连接方式。动物在幼儿期的大脑也有这样的能力。

有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经典实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科学家选了一些刚出生的小猫,把它们的一只眼睛蒙上,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小猫一样生活。几个月之后,科学家取下了蒙住小猫眼睛的东西,他们发现,小猫被挡住的那只眼睛尽管功能正常,但是瞎了。因为这只眼睛从出生以来得不到任何刺激,小猫的大脑就自动重新布线,这只眼睛跟大脑之间的连接被切断了。这个实验有点残忍,不过它为我们揭示人和动物婴幼儿时期大脑的机制。婴幼儿听到的每一个声音、尝到的每一种味道、看到的每一个画面,触摸的每一个东西,都会影响大脑的布线方式,形成神经元的连接。

反馈更新

如果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跟我们前面说的小婴儿一样去观察滚到屏风后面的小球,他就不会那么关注屏风的边缘,小球运动的基本原理,他早就掌握了。他可能会去碰那个小球,研究方向和速度的变化,看看自己能不能控制它碰到桌子上其他的东西。他会根据新的经验修正他已经了解的知识,甚至替换旧的知识。

比如,有一个实验,科学家给两组宝宝两种食物,一个是西兰花,一个是饼干。一组宝宝14个月,另一组宝宝18个月。这些宝宝自己都选了饼干。实验人员告诉宝宝,我喜欢西兰花,不喜欢饼干,然后请宝宝给他一种食物。14个月大的宝宝会给实验人员饼干,而18月大的宝宝会给他西兰花。这是因为,14个月大的宝宝觉得你和我是一样的,我们的喜好、欲望、想法也都是一样的;到了18个月,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婴幼儿会改变自己对这个世界本质的理解,完成升级。还有就是当孩子到两三岁的时候还非常的调皮任性,为什么 ?

比如,你跟孩子说不要乱扔东西,他很可能会故意去乱扔东西。因为他真正感兴趣的是你的反应,而不是扔东西有多好玩。他想理解,他的想法跟你不一样,你会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他想搞明白人和人的差异,拿冲突来做实验或许是必须的。作者说,如果说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心理学家,那父母的就是他们做实验用的小白鼠。

建立新的神经元

儿童的大脑随时随地都在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3岁大的孩子,大脑活跃度是成年人的两倍,这种活跃会一直持续到孩子成长到10岁,然后开始下降,直到18岁左右,大脑活跃度就降低到了成人的水平。这时候,大脑的结构也基本稳定了。

这就是孩子的学习,通过尝试寻找新的刺激,通过刺激建立新的神经元,在不断地修正过程中形成越来越成熟、稳定的大脑。这种学习是非常主动的,它的驱动力来自我们的天性。当孩子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这种快感会鼓励他们,让他们继续探索,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刺激的正反馈。

父母是孩子学习过程的助手

跟普通的计算机相比,儿童这台超级计算机有一个根本的区别,他生来就是复杂社会网络的一部分,能够跟这个社会网络互动。婴儿为什么那么可爱?作者说,婴儿的可爱可不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是一个生物学事实,凸起的大脑门、大眼睛、小嘴巴和小下巴,这些特征能够自动激发成人的积极反应。

婴儿这么可爱,就是为了吸引你,引诱你跟他互动,成为他的小白鼠。科学家告诉我们,就像孩子天生拥有学习的机制一样,我们大人天生拥有教育孩子的机制,我们会心甘情愿地去做他们的小白鼠。

妈妈语

妈妈跟宝宝说话的时候,会轻柔地说道:“你——好——啊,我的小——心——肝儿。我的小——宝——宝,你好不好呀?”这是一个完全沉浸在眼前的襁褓中的人发出的声音,这个人顽皮、活泼、温暖而又全然忘乎所以。婴儿很喜欢这种说话方式。当你给婴儿主动权让他去选择要听的东西时,他们更愿意听妈妈对宝宝的讲话声而不是妈妈与其他成年人的对话。显然,婴儿之所以选择妈妈语,不仅仅因为这是妈妈讲话的方式,而且还因为他们喜欢这样的发声方式。妈妈语是一种安慰性语言,就好比是味觉上的通心粉和奶酪,就连成年人也会喜欢。妈妈语有一个特点,就是让语音结构显得特别清晰,6到12个月是婴儿学习声音组织的关键时期,妈妈语显然对孩子学习母语的语音有帮助。

1岁以后呢,当孩子开始学习词汇和语法等等更复杂语言的时候,妈妈语又有了另一个功能。妈妈语能够教会孩子母语的一些特定规则。妈妈语经常会简化句子,这种简化,反过来看,也是一种强化。说英语的父母会花很多时间给孩子指东西,告诉他们物体的名字,但是很少用到描述动作的动词。科学家对比了说韩语的父母,他们的描述外部世界的方式正好相反,经常会省略名词,强调动词。婴儿对这种差异也非常敏感,研究者发现,经过这样的互动,讲英语的宝宝更喜欢分类,而讲韩语的宝宝似乎更关注行为。所以,妈妈语能够帮他们组织预装好的语言规则,帮他们升级语言程序。

提供正确的信息

作者说 ,教育的本质不是告诉,而是协同。他人的影响和孩子的学习是进化形成的协同机制。父母不是给孩子灌输信息,是妈妈语这样的本能,决定了父母能在正确的时间,给孩子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孩子自我编程,自我升级。学是孩子的本能,教是父母的本能。

孩子接受的所有信息对他来讲都是学习,父母发出的所有信号也都是在教育。所有成年人天生都具备帮助孩子进行学习的能力,我们要做的只是像孩子一样,投入时间、精力和热情去锻炼这种能力。

作者说:孩子其实就是小小的科学家,或者说,科学家就是大孩子。孩子和科学家探索世界的方式本质上是一样的,他们都能超越表面现象,去发现事物运行更深层次规律。

孩子如何学习 导图
孩子如何学习 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