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如何學習 -讀書筆記

出自楠悦读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泰斗級專家,首位從兒童意識角度深刻剖析哲學問題的心理學家。對於孩子的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沒人比她更了解。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教授及哲學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經典的「白板說」,還是心理理論創始人之一。TED演講點擊量過300萬,寫有大量科學文章和評論,散見於《紐約時報》《衛報》《科學人》等各大媒體。代表作:《園丁與木匠》《孩子如何思考、《孩子如何學習》。

安德魯•梅爾佐夫,國際知名名兒童發展專家,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主任。他在嬰兒模仿能力上的研究改寫了人們對嬰幼兒認知、人格與大腦發展的認識。

帕特里夏•庫爾,世界知名言語發展專家,華盛頓大學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聯合主任,聽力與言語科學系教授。她在兒童早期接觸語言的經驗如何改變大腦功能的研究上,激發了人們對孩子大腦學習機制的新認識。

3位世界知名兒童發展專家,首度揭示了孩子學習的奧秘,用豐富而具有創造性的實驗,將孩子超越成人的學習天賦細緻入微地展現在你面前,從理解他人、認知事物和學習語言3個方面詳細闡釋了孩子大腦的學習機制,並分析了背後的原因。不僅讓我們知道孩子到底是怎麼學的,還告訴我們孩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嬰幼兒心智如何運行

科學家一直認為嬰兒無法思考,只能簡單的自動反應。但事實是,孩子既不是一塊白板,也不是不受束縛的欲望載體,更不是事事全憑直覺的幻想家。嬰幼兒能夠思考、觀察和推理,他們會考量證據、得出結論、進行實驗、解決問題以及探尋真理。書中提到了一個簡單的實驗,就能證明思考是我們從嬰兒期就擁有的能力。

實驗人員讓一個幾個月大的小嬰兒觀察一顆在桌面上滾動的球。實驗人員會在這張桌子上擺一個小屏風,過一會兒,球就會滾到屏風後面。這時候,嬰兒就看不到球了。這個時候他會、看小屏風的另一邊。小嬰兒好像知道,球會按照特定的方向滾動,滾到屏風另一邊。如果我們做一點手腳,在屏風後面減慢小球滾動的速度,小嬰兒好像也能感覺到,球的速度變慢了。這個簡單的實驗告訴我們,嬰兒不僅理解物體的運動,他還能理解方向和速度,甚至能夠預測運動中的物體未來應該出現在哪裡。

不論是成人還是嬰兒,理解這些東西,背後都有一套非常複雜的思維活動,或者可以這樣說,如果你想讓計算機來模擬這個過程,會需要大量的計算才能做到。

感知世界

作者說,嬰兒能夠感知世界。比如,聲音本質上是一連串的聲波,但是你聽到另一個人的聲音,卻能把它們轉化成語言。

比如,我們的感官接收到的物質信息其實很簡單,是視網膜上的光子,是空氣分子在鼓膜上的震動,但這些信息卻能構成我們豐富、多維的日常經驗,這中間的轉換是怎麼完成的?

這些哲學家和科學家思考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想不明白的心智能力,剛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經有了。可以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建立了秩序。

理解他人

如果你給嬰兒看各種各樣的笑臉,他們會逐漸喪失興趣,因為他們習慣了。如果給他們看一張新的笑臉,他們幾乎不會去注意。但是如果給他們看一張哭喪的臉,他們就會再次注視屏幕。這意味着嬰兒懂得那些笑臉都是一樣的,而哭喪的臉是不一樣的。利用這些方法,我們可以表明,嬰兒從一生下來就能夠辨別人的面孔和聲音,認為它們是有別於其他視覺影像和聲音的,而且更喜歡它們。

科學家證明,新生兒也能模仿成人的表情。孩子從一出生就知道眼睛、嘴巴在哪裡,知道怎麼控制它們,他也能意識到,自己的臉和別人的臉是一樣的。但是,子宮裡沒有鏡子。這說明什麼?說明新生兒對自己的身體有內在感覺,你轉一下自己的眼珠,不用照鏡子也知道自己的眼珠在轉,這就是內在感覺,而且,嬰兒還能夠把內在感覺跟其他人的身體聯繫在一起。這真的很神奇,我們從一出生就知道,我們和其他人一樣,其他人也和我們一樣。這就是共情能力的基礎。

學習語言

嬰兒還能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和別人溝通。跟不會說話的嬰兒說話,嬰兒會用「咿咿呀呀」的聲音回應你。嬰兒已經把握住了溝通的本質,不管他說了什麼,只要跟你步調一致,就是在跟你溝通。你說話的時候,他靜靜聽,你停下來,他回應你。他繞過語言,跟你建立了一種更直接的聯結。那嬰兒是怎麼從只能發出「咿咿呀呀」聲,發展到說出第一個詞呢?這是因為在能說話之前,嬰兒就已經有了學習語言的能力,比如解碼聲音。我們聽到的聲音和我們腦海中的語言存在着差別。

首先,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連續的,想要理解它,就得把它切分成一個個小的單元;另外,就算是同一個音,比如「a」,不同的人發出來其實不完全相同。但對對3歲的孩子來說切分聲音並不難。爸爸說的「a」和媽媽說的「a」雖然不太一樣,他也知道這是同一個音;你不用刻意放慢語速,他也能聽出句子裡一個個獨立的詞彙。

為什麼不懂語法的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把句子說對呢?一些研究這件事的語言學家說,因為我們的大腦里已經預裝了最最基本的語法規則,環境幫我們把這些規則組織起來,讓你學會了母語的語法。這也是為什麼第二外語難學,因為你要重組腦海中形成的規則,建立兩套並行的規則。

如果我們把嬰兒的心智想象成一台計算機,這台計算機可不是由硅晶片組成,而是由神經元組成,編寫程序的不是程序員,而是千萬年來積累下來的進化過程。外部世界那些轉瞬即逝、雜亂無章的感覺,像聲波,對嬰兒來說就是輸入。然後,嬰兒可以把這些輸入信息轉換成事物,開心或者生氣的感覺,這種轉換能力是先天的。

孩子的心智如何進化

嬰幼兒有超強學習能力,他會在短短的幾年內不斷迭代自己,學習更多的知識。孩子的大腦在剛開始還不穩定,所以,他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進行進化。這是因為兒童的大腦可以自己改變內部結構,嬰幼兒大腦里的超級計算機會根據環境自動地重新布線,更換電路的連接方式。動物在幼兒期的大腦也有這樣的能力。

有一個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經典實驗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科學家選了一些剛出生的小貓,把它們的一隻眼睛蒙上,然後讓它們和正常的小貓一樣生活。幾個月之後,科學家取下了蒙住小貓眼睛的東西,他們發現,小貓被擋住的那隻眼睛儘管功能正常,但是瞎了。因為這隻眼睛從出生以來得不到任何刺激,小貓的大腦就自動重新布線,這隻眼睛跟大腦之間的連接被切斷了。這個實驗有點殘忍,不過它為我們揭示人和動物嬰幼兒時期大腦的機制。嬰幼兒聽到的每一個聲音、嘗到的每一種味道、看到的每一個畫面,觸摸的每一個東西,都會影響大腦的布線方式,形成神經元的連接。

反饋更新

如果你讓一個3歲的孩子跟我們前面說的小嬰兒一樣去觀察滾到屏風後面的小球,他就不會那麼關注屏風的邊緣,小球運動的基本原理,他早就掌握了。他可能會去碰那個小球,研究方向和速度的變化,看看自己能不能控制它碰到桌子上其他的東西。他會根據新的經驗修正他已經了解的知識,甚至替換舊的知識。

比如,有一個實驗,科學家給兩組寶寶兩種食物,一個是西蘭花,一個是餅乾。一組寶寶14個月,另一組寶寶18個月。這些寶寶自己都選了餅乾。實驗人員告訴寶寶,我喜歡西蘭花,不喜歡餅乾,然後請寶寶給他一種食物。14個月大的寶寶會給實驗人員餅乾,而18月大的寶寶會給他西蘭花。這是因為,14個月大的寶寶覺得你和我是一樣的,我們的喜好、欲望、想法也都是一樣的;到了18個月,他們已經能夠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這些差異。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嬰幼兒會改變自己對這個世界本質的理解,完成升級。還有就是當孩子到兩三歲的時候還非常的調皮任性,為什麼 ?

比如,你跟孩子說不要亂扔東西,他很可能會故意去亂扔東西。因為他真正感興趣的是你的反應,而不是扔東西有多好玩。他想理解,他的想法跟你不一樣,你會有什麼反應,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

他想搞明白人和人的差異,拿衝突來做實驗或許是必須的。作者說,如果說孩子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心理學家,那父母的就是他們做實驗用的小白鼠。

建立新的神經元

兒童的大腦隨時隨地都在建立新的神經元連接。3歲大的孩子,大腦活躍度是成年人的兩倍,這種活躍會一直持續到孩子成長到10歲,然後開始下降,直到18歲左右,大腦活躍度就降低到了成人的水平。這時候,大腦的結構也基本穩定了。

這就是孩子的學習,通過嘗試尋找新的刺激,通過刺激建立新的神經元,在不斷地修正過程中形成越來越成熟、穩定的大腦。這種學習是非常主動的,它的驅動力來自我們的天性。當孩子解決一個問題之後這種快感會鼓勵他們,讓他們繼續探索,逐步形成一個良性刺激的正反饋。

父母是孩子學習過程的助手

跟普通的計算機相比,兒童這台超級計算機有一個根本的區別,他生來就是複雜社會網絡的一部分,能夠跟這個社會網絡互動。嬰兒為什麼那麼可愛?作者說,嬰兒的可愛可不是一種主觀感受,而是一個生物學事實,凸起的大腦門、大眼睛、小嘴巴和小下巴,這些特徵能夠自動激發成人的積極反應。

嬰兒這麼可愛,就是為了吸引你,引誘你跟他互動,成為他的小白鼠。科學家告訴我們,就像孩子天生擁有學習的機制一樣,我們大人天生擁有教育孩子的機制,我們會心甘情願地去做他們的小白鼠。

媽媽語

媽媽跟寶寶說話的時候,會輕柔地說道:「你——好——啊,我的小——心——肝兒。我的小——寶——寶,你好不好呀?」這是一個完全沉浸在眼前的襁褓中的人發出的聲音,這個人頑皮、活潑、溫暖而又全然忘乎所以。嬰兒很喜歡這種說話方式。當你給嬰兒主動權讓他去選擇要聽的東西時,他們更願意聽媽媽對寶寶的講話聲而不是媽媽與其他成年人的對話。顯然,嬰兒之所以選擇媽媽語,不僅僅因為這是媽媽講話的方式,而且還因為他們喜歡這樣的發聲方式。媽媽語是一種安慰性語言,就好比是味覺上的通心粉和奶酪,就連成年人也會喜歡。媽媽語有一個特點,就是讓語音結構顯得特別清晰,6到12個月是嬰兒學習聲音組織的關鍵時期,媽媽語顯然對孩子學習母語的語音有幫助。

1歲以後呢,當孩子開始學習詞彙和語法等等更複雜語言的時候,媽媽語又有了另一個功能。媽媽語能夠教會孩子母語的一些特定規則。媽媽語經常會簡化句子,這種簡化,反過來看,也是一種強化。說英語的父母會花很多時間給孩子指東西,告訴他們物體的名字,但是很少用到描述動作的動詞。科學家對比了說韓語的父母,他們的描述外部世界的方式正好相反,經常會省略名詞,強調動詞。嬰兒對這種差異也非常敏感,研究者發現,經過這樣的互動,講英語的寶寶更喜歡分類,而講韓語的寶寶似乎更關注行為。所以,媽媽語能夠幫他們組織預裝好的語言規則,幫他們升級語言程序。

提供正確的信息

作者說 ,教育的本質不是告訴,而是協同。他人的影響和孩子的學習是進化形成的協同機制。父母不是給孩子灌輸信息,是媽媽語這樣的本能,決定了父母能在正確的時間,給孩子提供正確的信息,幫助孩子自我編程,自我升級。學是孩子的本能,教是父母的本能。

孩子接受的所有信息對他來講都是學習,父母發出的所有信號也都是在教育。所有成年人天生都具備幫助孩子進行學習的能力,我們要做的只是像孩子一樣,投入時間、精力和熱情去鍛煉這種能力。

作者說:孩子其實就是小小的科學家,或者說,科學家就是大孩子。孩子和科學家探索世界的方式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能超越表面現象,去發現事物運行更深層次規律。

孩子如何學習 導圖
孩子如何學習 導圖